【采薇专栏】穿越千年,找寻文人插花的精神与风骨

网站首页    花店花艺    【采薇专栏】穿越千年,找寻文人插花的精神与风骨

  文人插花,简约清雅,不拘一格。在很多人的认知中,文人插花似乎在明代最为瞩目,独领风骚。毕竟,著名的《瓶史》、《瓶花谱》与《瓶花三说》,都是明代文人所著。
  然而如果我们顺着历史之河逆流而上,追溯千年,就会发现,文人插花最成熟时期是在宋代。宋代的极简清雅美学精神,对文人插花的风格确立,起到了最大的作用。
  这一观点来自于易花道创始人万宏。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将文人插花的历史脉络梳理清晰,才能将这一备受喜爱的插花形式,更加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
  记者:请问文人插花的缘起、发展、衰落的历史脉络是怎样的?
  万宏:文人插花若说缘起,在汉代最早的插花形式中,就已经现出雏形,即非常简约的“一种花材“插花。到了唐代,随着禅宗思想的盛行,简约插花也出现在禅房之中。而文人插花真正的崛起和兴盛,我认为是在宋代。
  为什么宋代会兴起文人插花?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宋徽宗这位醉心于艺术的皇帝,本身就崇尚简洁雅致的艺术风格,他带领宋代艺术走上中国美学的最高峰。他在《听琴图》里,已经把对插花的极简主张表达得清清楚楚;第二,宋代科举的盛行,让书斋环境出现,而文人插花最重要的摆放场所就是书斋。
  到了元代,文人插花成为与世俗插花并行的中坚力量。而明代的文人插花开始与世俗插花混同,界限变得不清晰。尤其是到了晚清,谐音插花如“加官进爵”(用官帽做配饰,用鸡冠花插花)等地道世俗插花开始盛行,文人插花已经踪迹衰微。
  记者:您如何定义文人插花,文人插花应该具备什么特点呢?
  万宏:文人插花的定义,就跟中国传统插花的定义一样,其实是很难的。如果用简单的一句话说,就是“基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造型简约清雅,可以托物言志,抒发情怀的插花。”
  文人插花的特点,我把它总结为五点。第一,简练。文人插花用材不多,品种也不多,很多时候就是一种花材;
  第二,雅致。就像赵希鹄在《洞天清录》中所写,“弹琴对花,惟岩桂、江梅、茉莉、荼蘼、薝蔔等清香而色不艳者方妙,若妖红艳紫非所宜也。”不是说艳丽的花朵不可以用,而是要有控制地用,不失优雅;
  第三,高洁。像松、水仙、桂花、梅花等寓意高洁的花材就很适宜,它们侧重在表达创作者的思想,而不是像世俗插花一样表达祝福的;
  第四,韵律优美。文人插花特别注重材料本身,比如枝条的选择,线条的运用,它的造型是灵活多变的。只用一种花材,或只用一两枝花,如何表现得更优美?如果让它更有韵致,简言之,“如画苑布置方妙”;
  第五,不拘一格。钱选的桂花图中,两罐桂花上横着一枝如意桂,在今天看来,都是时尚感非常强的。文人插花的形式并不拘谨,而是舒展自在。
  记者:当下文人插花也备受喜爱,您认为学习文人插花,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万宏:文人插花因为简约、高雅,又注重修身养性,非常适用于当下的家居环境,也贴合时下人们的需求。我相信,喜欢它的人会越来越多。在我看来,学习文人插花,一定要把它和世俗插花等区分开。
  要知道,文人插花有它的缘起和繁荣,也有衰落。所以,并不是历史上出现的所有文人插花都是好的,值得学习的。一定要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比如明代之后,文人插花受世俗插花一些固定格式的影响,开始变得保守和僵化,到了清代就更加异化,谐音插花就是一种。
  如“前程万里”(用铜钱、万年青、李子、拂尘等插花)等,世俗味道越来越浓,已经失去了文人插花原本的纯粹。
  当然,不是说世俗插花不高级,世俗插花是适用于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插花,像端午清供、岁朝清供都属于世俗插花,也一样吉祥美好而沿袭至今。但是文人插花跟世俗插花是不一样的类型,这一点必须要明确,研习文人插花,就要回归到它原本属于文人插花的轨道上来。
  记者:研习文人插花,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万宏:刚才我说到,文人插花是不拘一格的,但这不是说,文人插花没有形式和规矩。有一些研习者认为,传统插花从《花九锡》开始,到明代插花专著中,都是以赏玩为核心,其实这是很大的误区。这只是因为在唐宋之时,插花非常繁荣,但多是由匠人制作,文人并没有参与到操作中,所以对技艺并没有清晰的描述。这也是为什么明代插花专著要强调文人亲自动手的原因。
  文人插花看似简单,似乎信手拈来就可以,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反而是最难的。为什么?越少的东西就越难驾驭。
  文人插花除了要了解造型规律以外,还要懂得固定技巧、花材搭配、植物自然姿态的变化,甚至要了解植物在不同季节、在一天当中不同时刻的变化。
  所以练习文人插花,并不是大家眼里看到的,一个花瓶里插两三枝梅花,把造型堆起来这么简单,真正好的文人插花是需要推敲的。
  在日本有一种说法:生花是用“脚”来插的。别看生花只是用一种材料或者两三种材料,这种非常简练的插花,它的选材非常重要。所以走出户外,到自然中去选材,可能比你坐在书斋中插花的功夫要多得多呢!文人插花也是如此,你要走出去了解植物。
  文人插花看着简单,其实相当不简单。更不要说文人插花所独有的、以儒家精神为内核的特质,这种精神特质几千年一脉相承,深深埋藏于我们每个人的骨子里,也是穷尽一生都要追寻的。


南宋马公显《药山李翱问答图》(日本京都南禅寺藏)

易花道作品

易花道作品

钱选的桂花图

易花道作品

易花道作品

2021年6月7日 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