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叶金银花的栽培养护技术要点
紫叶金银花为金银花的栽培变种,忍冬科忍冬属园林植物,它既可以用做藤本植物,也可以用作地被覆盖植物。紫叶金银花因叶片为紫色,是园林中珍贵的彩色藤本植物和地被植物。笔者现就其栽培管理技术介绍如下,供读者参考。
形态习性
紫叶金银花为半常绿缠绕藤本或藤本灌木。幼枝密生柔毛和腺毛,茎蔓生、皮条状剥落,枝细长、中空。枝条松软且有韧性,生长快,徒长枝当年生长量可达五六厘米。单叶对生,纸质,卵圆形或长卵形,表面紫红色,叶脉也常带紫色。花成对腋生,筒状花,有芳香气味,花白色或淡紫色。浆果球形,成熟时黑色带有光泽。花期4月至7月,果期10月至11月。
紫叶金银花适应性强,喜阳也耐阴,耐寒,-20℃下能安全越冬,耐旱也不怕涝。耐瘠薄、抗逆性强,对土壤选择不严格,酸碱土壤均能适应,在pH值5.5至7.8之间可以种植生长,但以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生长较好。其根系发达且主根粗壮,毛细根特别多,再生能力很强,茎着落地面即可生根。光照充足,花朵数增多,通风透光不足,叶片常常发黄脱落,开花少。生长寿命大约在20年左右。
繁殖技术
紫叶金银花可以进行种子繁殖、分株繁殖、压条繁殖、扦插繁殖等,实际生产中种子繁殖很少采用。
1.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一般在秋末冬初或春季进行,但以春季分栽成活率高。方法是将紫叶金银花母株周围萌蘖幼苗连根带土挖出,即可定植,栽后踏实,灌足水,第二年就可以开花。
2.压条繁殖 压条繁殖在5月至9月进行,选取三四年生,生长健壮的紫叶金银花,将1年生枝条弯曲埋于土中10厘米至15厘米,保持土壤湿润。半月后即可生根,一般第二年春天与母株割断分离出压条苗,即可分栽定植。
3.扦插繁殖 扦插繁殖可于6月中下旬进行,选取当年充实的半木质化枝条作插穗,在节下2毫米至4毫米处用利刀剪成15厘米至20厘米的插穗。插穗保留两三节,去掉基部叶片,上部叶片去掉1/3,插入经翻耕、细碎、平整好的苗床内。扦插规格为8厘米×8厘米,深度为扦插穗的2/3左右。扦插后浇透水,适当遮阴,经常保持苗床湿润。1个月后可生根,翌年可取苗定植。
栽培养护
1.土壤环境 可栽培在通风向阳处,也可栽培在半阴处,能耐一定盐碱,适宜在轻度碱性土壤中生长。因此,是华北地区盐碱地上的良好园林植物。
2.栽植技术 移植宜在早春或晚秋休眠期进行,对于华北地区盐碱地,由于紫叶金银花萌芽早,以秋季11月至土壤上冻前栽植成活率高。挖穴宽40厘米至50厘米,深30厘米至40厘米。选择两三年生小苗裸根起掘,两三株为1丛。每株施有机肥10千克和磷酸二铵1千克作底肥,种植后盖一层细土,踩实并浇透定根水。以后7天至10天浇水一次,连续浇三次,确保移栽成活。紫叶金银花用做攀缘植物,定植后,用木桩或竹竿插立旁边,助其攀缘。种植于地被或灌木植物时,可不设攀缘物体,任其生长。
3.施肥浇水 生长期间,一年可施两次肥,第1次春季开花前施催芽肥,每株施80克至100克磷酸二铵,尿素30克至40克,施肥后立即浇透一次;第2次追肥在初冬,每株施有机肥10千克,中间可每株追肥尿素15克。
紫叶金银花根系吸收能力很强,在干旱条件下也能生长。在春季萌动时,浇水一两次,秋后入冬前浇1次封冻水。
4.整形修剪 紫叶金银花一般一年开两次花,当第一次花凋谢之后,对新枝梢进行适当摘心,以促进第二次花芽的萌发。冬末春初,注意修剪,将弱老干枝,沿地蔓生和过密的重叠枝、交叉枝以及徒长枝全部剪掉,以集中养分促生花枝,利于第二年腋芽萌发和生长。
如果作灌木栽培,可将茎部小枝适当修剪,待枝干长至需要高度时,修剪掉根部和下部萌蘖枝,保留干梢枝条,披散下垂。如果作攀援植物,只需将枝蔓牵至架上,每年对侧枝进行短截,剪除互相缠绕枝条,让其均匀分布在篱架上即可。如果作地被覆盖植物,冬季要重剪,截长枝,疏短枝,同时剪去过多过乱的枝条即可。
病虫防治
1.主要病害 紫叶金银花的主要病害有炭疽病、白粉病。可喷施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至2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至1000倍液、或40%百菌清悬浮剂800倍至1000倍液等,在病害开始出现时就立即进行,7天至10天左右喷一次,连续喷三四次,效果较好。
2.主要虫害 紫叶金银花的主要虫害有小蓑蛾、中华忍冬圆尾蚜等。
防治小蓑蛾,可喷施含量为16000IU/毫克的Bt可湿性粉剂500倍至700倍液,或1.2%苦烟乳油800倍至1000倍液,或25%灭幼脲悬浮剂1500倍至2000倍液,20%虫酰肼悬浮剂1500倍至2000倍液等其中一种。
防治蚜虫,悬挂黄色粘虫板诱杀成虫;可喷施1.2%苦·烟乳油800倍至1000倍液,或6%吡虫啉可溶性液3000倍至4000倍液,或5%啶虫脒乳油5000倍至6000倍液等其中一种,喷时注意安全。
防治紫叶金银花病虫害,不要使用毒性较高的农药,应采用无公害农药,防止污染环境和人畜中毒。
紫叶金银花在园林中的应用
紫叶金银花的花
(第一作者单位系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农林科技学院,第二作者单位系天津市园林建设工程监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