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悬赏制”可以试试

网站首页    苗圃苗木    科研“悬赏制”可以试试

  现行的科研“门槛”过高,科研资源过度集中。一些富有创新能力的研究人员因资格资历限制而与科研项目无缘,而有的专家则身兼数十个项目负责人,被称为“包工头”“老板”。科研管理中不合理的“繁文缛节”,又把科研人员都逼成了“社交家”“会计专家”。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宁夏区委会主委冀永强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出了“科研悬赏制”建议。“悬赏制以结果为导向,科研资助关口后移,压缩不必要管理环节,让创新主体各展其能、竞相争夺,促进科研活动从‘找项目’‘拼关系’转向‘拼能力’‘拼创意’。”冀永强说。
  “科研悬赏制”,是指政府、企业列出急需解决的科研难题及相关悬赏标准,然后向全社会公开征集解决方法。
  冀永强说,科研悬赏制的主要优势在于:一是推动科研创新的“零门槛”,有效激发社会每一个“创新细胞”活力,科研悬赏制可以破除资格资历限制、开放公共资源,把宝贵的科研经费用到最紧迫的项目上。
  二是悬赏制管理模式注重目标管理,只看结果,不问过程,可促进创新创造的“零束缚”,有效破除科研管理中不合理的“繁文缛节”。
  三是实现成果转化的“零距离”,把“解决难题”作为评价标准,这将有力推动高质量科技创新。这种从提出难题、科研创新到实践应用的“一条龙”模式,让创新活动与生产实践无缝衔接,能有效提升科研创新成果的质量和应用效益。
  创新需要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双轮驱动。科研悬赏制虽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其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呈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为此,冀永强建议:
  一、积极鼓励探索悬赏制科研模式。科研悬赏制虽不能取代现行的科研资助模式,但科研创新不应只有“一条赛道”,应开辟“多条赛道”。
  二、聚焦“短平快”应用型难题的突破。悬赏制科研因“难题”而设“赏”,这些“难事”源自生产实践活动,聚焦具体难题、具体应用,科研能有效冲破“专业壁垒”、促进社会融合创新,使社会参与更加便捷可行。
  三、推动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悬赏制科研项目源自于生产实践活动中的“难题”,其成果也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活动,这是推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天然基础。
  四、尽快出台推进悬赏制科研的政策措施。作为一种科研模式,悬赏制科研在企业中已广泛应用。但作为一种国家科研资助模式,目前尚无相关的政策制度支持。

2021年8月30日 14:53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