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都市生态湿地文化景观 记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景观营建工程

网站首页    苗圃苗木    独特的都市生态湿地文化景观 记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景观营建工程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地处广州中央城区海珠区东南隅,是广州市海珠区最繁华的地段,也是广州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态绿核,被称为广州的“南肺”。周边林立的高楼与海珠湖、河流和万亩果园密布的河网湿地相连,构成了现代化繁华都市、岭南水乡人文风光与湖泊、河流湿地等自然生态交融于一体的独特湿地生态文化景观。该湿地公园2017年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是广州市第一个城市园林绿化及城市生态修复获奖项目。
  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属于珠江水系,水源与珠江的石榴岗河涌连接,总规划面积1100公顷,其中列为国家湿地公园部分面积为869公顷。规划区内有39条河涌水系,少量农田沟渠和库塘,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河涌网络和沟渠水系,是典型的江心洲与河流、涌沟果林镶嵌而成的复合湿地生态类型。其景观营建工程由广州市绿化公司施工,完工后的公园以独特美观的面貌亮相,其中岭南特色景观、四季如春花溪、品种繁多特色瓜果、植物,自然原生态的小鸟天堂、鱼虾宫殿等,构成了海珠湿地特色景观,同时集水质净化、生态监测与科普教育于一体,各项生态服务功能和谐统一于湿地中。
  农耕文化和集中体现岭南古建筑的景观牌坊。海珠湿地公园一期主入口处建设一高23.8米,宽28.3米的牌坊,该牌坊为广州市同类牌坊中最高者。其以石雕为主,配以精致的菠萝格斗拱、灰塑装饰的屋脊以及两侧岭南特色的鱼形鸱吻,组成一个极具传统特色四柱三间庑式三楼结构的岭南牌坊。牌坊上雕刻有梅、兰、竹、菊图纹,还有“双龙戏珠”“渔樵耕读”“三阳启泰”“硕果累累”和“岭南佳果”等石雕,展现出海珠湿地农耕文化历史和岭南佳果主产地特色以及岭南古建筑精髓。
  世外花溪,四季花似锦。海珠湿地公园一期中设计了一片花溪,长约650米,其内水流潺潺,树影婆娑,蝉鸣鸟啼。花溪区域种植有60余种植物,主要采用开花植物与常绿植物相搭配,有四季常绿且开花的长春花、朱槿、洋紫荆,有夏秋开花的千日红、巴西野牡丹、非洲凌霄,有春冬开花的叶子花、香彩雀、鹤望兰,结合溪边种植再力花、美人蕉、梭鱼草等花期较长、花色鲜艳的水生植物,营造出一年四季繁花似锦的景象。
  岭南特色植物,汇集果树花木种质资源。海珠湿地公园目前开放区域包括海珠湖、海珠湿地一期和海珠湿地二期,游人可充分领略“水乡、花乡、果乡”的湿地特色风貌。海珠湿地以原来的万亩果园为核心,水网纵横,果基生态完好,适宜于植物尤其是岭南特色植物的生长。据统计,湿地主要园林植物有159种,隶属于79科,其中以蔷薇科、苏木科、木犀科、杜鹃花科、大戟科、桃金娘科、夹竹桃科、鸢尾科、禾本科、百合科等为主,累计有乔木50种、灌木47种、地被植物25种、湿生水生植物78种。木本植物最多,约占植物总数的59%,草本植物数量居第二,藤本植物偏少,水生植物主要为岭南特色乡土植物,且以野生为主。
  生态保护良好,成为小鸟天堂。海珠湿地二期设计小鸟天堂景区,利用原有果园、坡地和水域,形成鸟类自然栖息场地,至今海珠湿地发现鸟类162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3种,广东省级重点保护鸟类19种,主要有白鹭、苍鹭、翠鸟、小白腰雨燕、黑水鸡、八哥等。随着海珠湿地的保护建设,湿地环境不断改善,动植物等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到海珠湿地越冬的候鸟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海珠湿地不仅是鸟类天堂,也逐渐成为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的繁衍生息地。
  水质净化,促进生态良性发展。海珠湿地前期的水质净化依靠沉水植物、动物和食藻虫的共同作用,这是自然的调节。随着湿地的再度开发,湿地公园建成后,有关部门对水质的保持和净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管理方于是一方面营造专门水质净化池,运用化学作用净化水质;另一方面在配植植物上,选用具有净化水质能力的植物,如种植垂柳以抵抗氟化氢,香蒲以吸收氮元素和磷元素,美人蕉以吸附重金属,凤眼莲以降解污染物,狐尾藻、苦草等净化水质,明显提升了水体可见度,做到功能与景观相结合,从而发挥出海珠湿地调节径流,补给地下水,保护及维持生物多样性,构建和谐生物群落和生态循环系统,净化和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促进生态良性发展的积极作用。至今可见石榴岗河水质较清,岸边游鱼景象。

海珠湿地呈现典型的江心洲与河流、涌沟果林镶嵌而成的复合湿地生态类型

展现海珠湿地农耕文化历史、岭南佳果主产地特色及岭南古建筑精髓的一期主入口

花溪四时花木更替竞放

行走间时时可见作种质用保护的大树

无人洲上,黑天鹅及其他水禽随处可见。

自然净化与生物净化相结合效果显著

2021年8月30日 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