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街头邂逅中国风花店独特的自然风情俘获人心
拿着在乐蓬马歇百货公司(Le Bon Marché)的美食商区(La Grande◇picerie)买的法棍和牛角面包,在塞夫勒街(Ruede Sèvres)的第一个路口向左转,可能邂逅一家特别而精致的花店BOYAParis。圣诞节期间,橱窗里高低错落地悬挂着形态各异的圣诞花环,除了由绿松枝、槲寄生串联的经典花环,还有如枯枝编织的鸟巢、如雪花堆积的甜甜圈,与冷峻的黑色店面构成强烈的对比。推开花店的门,映入眼帘的是蓝绿晕染的陶瓷花瓶和荷塘白鹭的金边屏风,在它们后面,隐现着绽放的花朵。霎时间,一股浓郁的中国气息漫溢开来。
外企高管辞职,创立中式概念花店
原来,店主是一位旅居法国17年的华人花艺师,名叫毛艳。2018年,厌倦白领工作的她毅然离开欧莱雅总部,落脚在巴黎左岸这个以文化与时尚闻名的圣日耳曼佩区(Quartier Saint-Germain-des-Prés),着手实现她从小在北大未名湖畔萌芽的花草梦想,而BOYA就是北京大学博雅塔的外文名字。其实,在2009年硕士毕业后,毛艳就已经开始在巴黎的一家花艺学校学习函授课程。2017年决定辞职创业之后,她赶赴法国东部的昂热(Angers)市,在倾慕已久的著名花艺师学校(CNPHPiverdière)接受了为期
4个月的系统培训,并很快顺利通过了法国花艺师资格考试(CAPFleuriste),成为一名自由花艺师。之后,她一边跟随CathrineMuller和GillesPothier等法国著名的花艺大师深造,一边寻找合适的花店,最终通过一个专业的中介找到并买下了40平方米的店面,其中工作室占10平方米。
实际上,这家店本来就是一个花艺工作室。在她接手的时候,工作室已经闲置一年左右,由于之前这里主要从事婚礼庆典等花艺布置,店主难以兼顾零售业务才决定转让花店。当时,毛艳清醒地意识到,虽然这个花店处于黄金商圈,但是它所在的街道相对安静,没有太多的人流量。显然,花店地址并非十分理想,这是她能够以相对优惠的价格(几乎免去了转让费用中占比很大的客源部分)拿下这家商铺的原因。但这也意味着,她必须通过自己的方式改造花店,吸引、建立和维护自己的忠实顾客。
在制定花店的装修计划时,毛艳一口气做了200多页的PPT。首先,瞄准中高端的个体顾客,她选择了当时在法国奢侈品店中比较流行的黑色作为主题色,与普通的街区花店和连锁花店拉开距离,同时也与法国另一种乡村风格的花店区别开来。其次,融入自己的文化元素,以典雅的瓶器承载花材。受到中国传统花艺的影响,毛艳认为鲜花不仅是房间的装饰,还是自然的隐喻,根据鲜花、季节和房间选择花瓶,可以使鲜花的灵韵在家居中彻底展现。简而言之,毛艳致力于打造一家集鲜花、家居和艺术于一体的花艺生活概念店,不仅售卖鲜花,还售卖富有中国特色的花器,以及与花有关的艺术作品和珠宝首饰,乃至向法国消费者彰显她眼中的中式美学。
毛艳为花店贴上具有荷塘、竹林、鸳鸯和宝塔等中国画元素的壁纸,还在门口竖起一扇相同图案的折叠屏风,在欧式奢侈而冷峻的主题色上添了几许中式的清幽,令进店的顾客产生一种想要探索和品味自然的欲望。为了充分展现自己的商业理念,同时方便顾客选购,她依照家居空间设置产品的分区:在光线相对明亮的橱窗,摆放着错落的室内植物,类似庭院或者花园;在屏风左侧的通道,竖立着品牌香薰和蜡烛的专柜,对应用餐区域;花架和屏风则共同构成了一个静谧空间,仿佛私人书房;而在花店的深处,一面一米宽的方形镜子,下面叠放着画作,两边陪衬着两个瓶花,像是淑女的闺房。花店的产品布局清晰明确,又浑然一体,如毛艳设想的,是“由小宇宙构成的大宇宙”。
每一束花都有源于自然的故事
虽然花店的产品辐射至艺术品,但是鲜花和花艺始终是花店经营的重心。花架位于花店的中心区域,其他产品和装饰都是围绕这个主体而延伸开来的,而花架上的鲜花是毛艳花费最多心思的地方。
在开花店之前,毛艳就有每周买花的习惯,但是经常要跑好几家花店才能买到一些自己喜欢的花材,于是,她下定决心尽量采购自己喜欢的鲜花。的确,笔者在参观这家花店的时候,完全没有看到红玫瑰、白玫瑰,甚至也没看到康乃馨等常见花材。粉色石蒜、玫红大丽花和各色各样的毛绒菊花等反倒成了主角,所有的鲜花被安插在精心挑选的敞口花瓶中。为了使自己的鲜花更加独特,毛艳几乎没有使用方便快捷的B2B平台进货,而是不辞辛劳地在每个周二、周四和周六的凌晨五六点钟,亲自驱车40多分钟赶到兰吉(Rungis)市场,搜寻自己喜欢的花材。
这些几乎每日更新的花材,构成了毛艳手中一束束富有故事的花艺作品。在BOYA花店的官方网站上,可以找到15款概念花束,每款花束有其自己的主题,例如“翎羽花园的秋天”“皮卡第的秘密花园”和“苏州的中式园林”等。根据花材,它们的价格介于45欧元至75欧元(约合人民币336元至560元)之间,而根据尺寸,特定主题花束的价格可以达到300欧元。据毛艳介绍,花束价格是花材成本的3至4倍,没有脱离法国花店的定价惯例,而且由于坚持“把花的美好带进每一个生活空间”的初衷,她没有把产品价格提得过高。
更为奇特的是,与其他鲜花网站上的花束不同,这里的主题不是根据花束的使用场景和馈赠对象设计的,而是源自作者平日里的游历经验。因此,虽然鲜花以花束来售卖,但其底色是“自然”本身。毛艳认为,她家的花束是有故事的。在每款产品的介绍中,毛艳都在底下特别标注:“产品图例仅供参考,反映的只是所要传递的花束精神。作为一个工匠花店,我们不提供‘模型’花束。”因此,她无需费心匹配花材,而可以仅仅根据顾客关于颜色和品种的偏好,充分利用自己当天货架上的花材。笔者曾问毛艳是如何获取顾客信任的,她认为选择在她家购花的顾客一般都欣赏她的花艺能力,不会像在线上转单平台上那样计较花材数量、品种和款式。
坚守初心,佛系经营有花的日子
精通中英法三种语言的毛艳,在去年疫情期间精心设计了她的花店网站,三语导购界面使得网站在Google搜索上自然获得更大的曝光率。目前,网上的订单占到整体业务的30%左右。虽然距离老牌花店的50%还有一段距离,但在短短的一年里,她的花店在互联网上已经受到不少顾客的青睐。另外,在空闲的时候,毛艳还会在Instagram上发布自己的花艺作品和她搜集的花瓶等饰品,目前已经收获了众多粉丝。
毛艳几乎独自管理和经营这家花店。考虑到法国高昂的人力成本费用,她只在进货的那3天雇佣兼职花艺师帮忙处理花材。一切都亲力亲为的毛艳很难兼顾婚礼庆典等集团消费,也没能承担节日期间的规模销售,但她并不遗憾。对她而言,花店是对花草理想的实践,源于自然的鲜花应该落在生活的角落里。
“对我来说,节日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全年都有稳定的营业额。法国的鲜花消费本来就趋于日常,我有很多客人每周(尤其在周六)都会给自己买花,或者去朋友家做客的时候带一束花!”毛艳承认,母亲节和情人节为花店带来了一年中最好的营业额,大概是平常一个周六的2倍,但仅仅一天的业绩增长对她而言没有什么意义。可以说,毛艳始终坚持为日常生活创作拥有自己灵魂的、独一无二的花束。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法国消费者心甘情愿为BOYA的花艺作品买单。毛艳坦言,从欧莱雅的管理部门到BOYA的花店,自己的收入水平经历了显著的落差,而且由于法国近3年社会风波不断,她在经营上的信心也常常遭受打击。但自从决定辞职创业,她就已经做好拥抱各种可能性的准备,更令她惊喜的是,新冠疫情没有浇灭法国人对鲜花的消费热情,相反,他们对环境日益重视,更加需要鲜花和植物陪伴,度过孤独的隔离日子。毛艳告诉笔者,去年是她3年以来生意最好的一年,她收获了许多顾客的认可。
从第一年的收支平衡,到第二、第三年显著增长的营收,毛艳有效地平衡了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笔者也真心祝福她,未来的花店之路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