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建议: 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

网站首页    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建议: 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围绕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多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建议。
  周剑平:统筹京津冀生态空间布局,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农学院院长周剑平建议,统筹京津冀生态空间布局,提升环境韧性和生态碳汇能力。
  “尽管北京市万元GDP碳排放量在全国最低,但京津冀区域整体碳排放强度还比较大。”周剑平说,要以减污降碳为目标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在摸清京津冀碳排放整体强度的基础上,统筹生态空间布局,提升环境韧性和生态碳汇能力。
  “现在京津冀平原地区特别是城市,很难见到晚上萤火虫飞舞的景象。看似小事,实际上这是生态平衡重要的考核指标。”周剑平建议,把生物多样性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周剑平说,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治理要实现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治理,要真正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种治理方式从长远看是生态效益最好、治理成本最低的。
  周剑平还建议,要加强京津冀区域生态协同治理,建设跨区域生态廊道,如可利用大运河、永定河等河道及各条高速路两侧线性空间,建成蓝绿交织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完整性,形成整体区域生态格局。
  范国强:科学营造防护林,减少公路沿线土壤和农作物污染
  在高速交通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汽车尾气等造成的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影响了周边农作物的质量安全。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院长范国强建议,对高速公路周边土壤进行生态治理。
  范国强说:“以沪宁高速为例,两侧250米范围内小麦籽粒中铅含量超标率达99%。因此,对已受到污染的区域应尽快建立有效的防护措施来阻断新的污染来源及扩散。”
  范国强建议,在高速公路周边进行土壤重金属的长期定点监测,为高速公路生态廊道建设提供科学数据。同时,开展高速公路沿线生态廊道关键技术研究,科学营造生态廊道防护林。“不同树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要营造具有理想防护效益的生态廊道林必须根据林带走向、局部气象条件,开展树种选择、配置方式、造林密度、林带宽度及抚育管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以最大程度减少公路沿线土壤和农作物的污染。同时,缓解林农争地矛盾,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范国强说。
  宋青:发展生态经济,开拓“共富”新路径
  今年全国两会上,共同富裕问题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全国政协委员、苏州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城市发展智库(高级研究院)副院长宋青建议,推动生态要素参与财富创造,让生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宋青表示,推动全民共同富裕,要尽快缩小城乡差距,加快补上农村居民收入低的短板。生态经济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核心,要求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发展经济,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宋青认为,目前生态经济发展还需要在度量、交易、融资、变富等方面加以完善。
  在度量方面,建议推动生态要素参与财富创造,构建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健全全国性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探索实施GDP和GEP“双核算、双提升、双转化”。
  在交易方面,建议推动生态要素参与市场流通,加快生态产品市场机制建设,探索生态产品市场化经营的开发模式,要着力打通流通环节,深化碳市场、生态保护补偿等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资源流通渠道的系统性建设,以生态红利赋能生态创富。
  在融资方面,建议要建立健全基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设立“绿色银行”,打开生态资产质押融资、保值增值的绿色金融发展空间。
  在变富方面,建议“以要素保共富”,挖掘生态扶贫潜力,形成“在山靠山、在水靠水、在海靠海”的生态经济促共富的合理分配体系。
  许强:加强科学监测,共筑青藏高原生态屏障
  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提出,要“加强青藏高原重大工程建设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表现的全生命周期观测”的系列建议。
  许强表示,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必将极大地促进青藏高原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国家资源、能源战略需求。与此同时,也将对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造成影响。
  许强就此提出三点具体建议:第一,相关部门尽快设置科技专项,组织开展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监(观)测与分析评价。
  第二,对已开工或即将实施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应敦促项目主管部门和主要建设单位,建立现场原位观测基地(站),结合项目特点开展专题性生态地质环境监(观)测和原位测试分析评价,并根据监测结果不断优化改进和动态调整工程方案,将工程建设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降低到最小值,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恢(修)复被扰动和破坏的生态地质环境。
  第三,地方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到青藏高原建立生态地质环境野外观测与科学研究基地,鼓励多家单位联合共建和数据共享、共用,共同构筑青藏高原生态屏障。
  12省市政协委员联名提案: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性修复
  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青海等12个省市政协委员提交联名提案,建议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性修复。
  2021年10月,“共抓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共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来自沪苏浙皖赣鄂湘渝川云贵青等12省市政协的负责人围绕“推进长江水生态系统性修复”进行研讨交流,由此催生了这件提案的产生。
  12省市政协委员在联名提案中建议,为完善工作机制,应健全长江禁渔长效机制,优化退捕渔民长效帮扶机制,建立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共保共赢机制,完善长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提案还提出,整合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林草等部门在水生态修复上的职能,明确生态环境部门在水生态修复工作中的职能职责。
  同时,提案中列举了12项需要有计划、分步骤在沿江各省市规划、实施、推进的重大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包括加强太湖流域生态系统性治理,加大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支持力度,建立洞庭湖国家公园,将三江源生态保护纳入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等重大项目。

2022年5月31日 14:55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