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是如何制定和实施屋顶绿化公共政策的
在国内,屋顶绿化被看作是地面绿化的一种补充。而在欧洲国家,它则被看作是一种可持续的建筑技术,是高度城市化条件下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据LuxResearch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屋顶绿化市场规模约70亿美元,欧洲占据最大份额,约55亿美元。2019年,欧洲立体绿化协会(简称“EFB”)提出一个愿景:到2030年,欧盟内每一个城市居民将拥有5平方米的绿色屋顶或绿墙。
屋顶绿化的法律框架
欧洲屋顶绿化公共政策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鼓励性政策,包括直接和间接的财政鼓励政策;二是强制性政策,包括生态补偿政策和强制性的规管措施。两大类政策互为补充。
直接的财政补贴是目前最常用的方式,按每平方米补贴一定金额或按项目总费用的一定比例予以补贴,多半为50%左右。
被补贴的立体绿化项目一般都有最低要求,比如,系统最低保水能力、最小基质厚度、最低使用年限等,同时需要签署一份维护协议。这是一种非强迫性措施,其一般在特定区域使用。该政策的最大局限性在于受到政府财力的制约。
间接的鼓励政策一般涉及多项费用减免,包括建设项目许可费、绿色建筑认证费、雨水费的减免等。雨水费减免在德国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一项政策,有效保护了水资源,减轻了城市废水处理系统的压力。作为一种长期性措施,对屋顶绿化的长期推广和维护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业主而言具有亲和性,推行起来也好操作。
将屋顶绿化作为对城市新发展项目的强制性要求是世界各国和地方政府推动立体绿化最重要的政策工具,适合城市的新发展区域。
德国:高效的公共政策制定者
2008年至2019年,德国新增屋顶绿化面积5834万平方米,其中2019年新增722万平方米。作为世界屋顶绿化事业的领头羊,德国屋顶绿化发展进程主要受以下重大事件及五大措施影响。
重大事件
1975年德国景观发展与研究协会(简称“FLL”)成立,开始对屋顶绿化生态效益进行深入研究。1982年第一版FLL规范出台,对屋顶绿化的规范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联邦自然保护法》实施,直接影响了相关建筑法规的修订。新建筑法要求所有新的建设项目必须有景观恢复措施,屋顶绿化进入大发展时期。
与此同时,德国联邦及各州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屋顶绿化激励政策,进入政策与技术互相促进的阶段。因此,上世纪80年代是德国屋顶绿化事业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有关资料显示,自1982年以来,德国屋顶绿化产业的增长保持年均15%至20%的速率,但最近几年有所下降。
五大政策措施
1.开发图则内指定进行屋顶绿化根据BauGB(德国建筑法规),开发图则是具有约束力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为了达到一定目标,可以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做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定,如屋顶绿化等。其优点是实施屋顶绿化是强制性的,缺点是实施范围有限。
2.市政条例的规定在几乎所有的联邦州,市政当局都可以制定当地的建筑法规,该法规规定了建筑结构的设计规范。屋顶绿化可以被纳入设计规范下的项目,通常是市政绿化法规的一部分。
3.进行财政补贴的资助项目这些资助旨在鼓励申请人(如私人物业业主、公司等)自愿在新建或现有楼宇安装绿色屋顶。市政当局自愿提供这项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各自的预算情况。
根据2019年BuGG城市调查和2020年后续研究的结果,超过5万名居民的德国城市中,26%为屋顶绿化提供了财政补贴。资助百分比大多为成本的50%。
4.把屋顶绿化的生态分值作为影响补偿条例的一部分根据《联邦自然保护法》,德国开发了一套生态环境价值评估程序。其基础是由价值分值(也称生态分值)形成的,绿色屋顶可以获得特定数量的生态分值。
5.屋顶绿化有助于减少分摊污水处理费用根据各地的相关法律,可以对有助于雨水保存的行为减免雨水处理费用,这也包括屋顶绿化。
巴塞尔:人均屋顶绿化面积最多
瑞士巴塞尔是世界人均屋顶绿化面积最多的城市。据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市人口17.5万,屋顶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人均5.71平方米,这主要得益于鼓励性政策和强制性条例的综合运用。
1970年,屋顶绿化在巴塞尔开始普及,上世纪80年代为大规模建设阶段。1990年,颁布建筑节能条例,要求所有电力用户将5%的开支用于资助节能项目,屋顶绿化是其中之一。1995年为欧洲环境保护年,成为巴塞尔屋顶绿化大发展的契机。
1996年至1997年,巴塞尔资助了135个屋顶绿化项目,总面积8.5万平方米。仅此一项措施,每年节电400万度。2005年至2006年,第二期资助项目启动,每年节电310万度。
到2006年,共有1711个简易型、218个花园型项目得到实施,屋顶绿化占该市屋顶总面积的23%。2007年,该市屋顶绿化面积达到70万平方米。
伦敦:没有补贴政策
伦敦的屋顶绿化没有财政补贴。2017年,大伦敦地区共有150万平方米屋顶绿化,人均0.17平方米;中心城区屋顶绿化面积为29万平方米,人均1.26平方米,这比世界上许多以屋顶绿化闻名的城市都要高。
2008年,《伦敦城市规划》将建筑立体绿化与城市绿化作为两个独立的规划指标并列出现。同时,一份长达60页的《立体绿化专项研究报告》从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阐述了立体绿化的独特作用:提供绿色空间、适应极端气候条件、减少能源使用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在建筑立体绿化单独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后的2018年,伦敦的研究团队发布了《立体绿化从政策到实施的10年》研究报告。该报告显示,由于城市规划的推动,2010年大伦敦地区屋顶绿化总面积达到71.5万平方米,2017年实现总量翻番,达到150万平方米,总量进入全球十大城市行列。
(作者系国内最早的屋顶绿化公共政策研究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