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专栏】53年研修插花,作品内涵深刻她用艺术诠释花草之美
熟悉黄碧琴教授的朋友说,她不善言谈社交,但功力深厚,大气素朴的插花风格正如其人。
黄碧琴,台湾中华花艺资深教授、台北中华古典插花协会理事长。从小学四年级她开始接触花道,研习插花至今已有53年。观她的每一件作品,都有一种突破插花本身,探索生命意蕴的深刻内涵。
在中华花艺中寻到回家路
幼时的黄碧琴喜爱花草树木,这源于家中一楼的前庭后院,总是种满花花草草,而二楼的空中花园更是孩子们嬉闹游戏的乐园。
“记得小时候我身体羸弱,服西药往往会浑身无力,精通植物的父亲在自家园子里摘几种植物熬汤给我喝,身体很快会好起来,所以我对植物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黄碧琴说。
1969年,还在读小学四年级的她,开始参加学校课外活动的插花培训,学习日本池坊花道。此后,她又学习过西式花艺、小原流花道等。
“学习中总觉得心有所憾,莫名地一直在寻根,根在何处?直到1985年,在朋友家中偶然看到一本中华花艺佛前供花的图书,当时我就泪流满面,心中一片光芒,知道已经寻到了回家的路。”这件事让黄碧琴记忆犹新。
从那以后,30多年间,她日日与花为伴。“感受自然四季运行,沉淀静修心灵,是我研习插花最大所得。”黄碧琴说。
用艺术诠释花草之美
在研习插花的过程中,黄碧琴广泛涉猎其他艺术,包括书法、国画、古筝、庭园设计,她的古筝早已达到十级水平。
书法和国画,与插花在线条、色块、空间等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古筝和古琴的学习,让她领悟到节奏和韵律的美妙,琴韵正与花韵相通;而庭院设计、装置艺术中的结构学和维度空间概念,让她的大作品创作运用自如,浑然天成。
黄碧琴另一个特别之处是,她深入研读《本草纲目》,了解植物性状。她也学习花草入药、花草茶养生和芳香疗法,不断修炼自己的心灵。由于对花草的理解和运用突破了常规,让她的插花创作更加天马行空,得心应手。
菊花是插花佳品,在她眼中,菊茶在初冬时节可以调养身体,降压降热,消炎明目。倘若是野外采摘的菊花,由于性喜追寻阳光,其根茎细,易弯曲,插作时可先清洗干净,去掉老枯或过密的叶子,这样才能呈现出菊花的芳姿。创作时可根据空间环境,或疏或密,或长或短,充分展现菊花的线条和神韵。如果是花市里买来的菊花,可能根茎较直,插作时则需要借助一些技巧才能呈现完美的效果。
秋天的苦楝子具有特殊的香气,入药能清热降火。将它的果实成把放置在器皿内,或者一枝独秀插于瓶中,就很有氛围感。
30多年来,因为与花草相伴,黄碧琴对四季更迭及色彩变化格外敏锐。她始终认为,一件好的插花作品,应该展现四季风景与色彩,表达个人对自然的感悟与热爱。因此在她的作品中,花卉植物素材的使用种类繁多且丰富多彩,更注重作品与空间协调统一,借景抒情。
1997年,黄碧琴成立了台北市中华古典花艺协会,经常举办深入自然的教学旅游活动,也会以植物精油、蔬果饮食来调理会员的身心健康。“新冠肺炎疫情下,花草带给人们的身心疗愈是无可取代的。”她希望带领会员,在插花弄草中不断精进。
台湾中华花艺资深教授黄碧琴
(本文图片来源: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