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面向未来他将传统插花艺术融入现代生活
国内诸多花艺流派中,研修多年的“弟子”辈插花高手开始崭露头角。不像流派创始人一样资历深厚,但年轻、思想活跃、创意迭出是他们的优势。这些人中,易花道教授李光伟就是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具有自己的风格,线条运用灵活,材料搭配不拘一格,对其他插花流派的技巧和新材料的使用,兼收并蓄,花器的选择也具有推陈出新的勇气。”这是易花道创始人万宏对李光伟的评价。
痴迷动漫,研修剑道
出身教师之家的李光伟,从小喜欢动漫,对日本动漫更是痴迷。2007年,他开始学习日本剑道,机缘巧合下结识了万宏,并开始学习插花。“我曾经对花有狭隘的认知,认为花草是女性表达柔美的专属品,但是在接触易花道后才了解,其实插花没有性别标签。”李光伟说。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孔夫子通过对植物的观察,在松柏身上看到了君子该具备的品格;“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文化传统,推动了佩花、簪花等独具中国文人品格的时尚行为;“我花开尽百花杀”,黄巢笔下的菊花少了温柔,多了许多威武霸气。
通过这些对插花文化的了解,李光伟开始循着先人的道路,在四季交替、因果轮回中重新认识花草,探寻我们民族独特的审美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2011年,李光伟通过万宏推荐,跟随三浦友馨、加藤碧波两位教授和池坊北京支部长高艳萍学习池坊花道,直至今天。2012年,易花道正式成立,李光伟成为助教,并逐渐成长为易花道的老师、合伙人。2017年,李光伟和恩师万宏一起,远赴日本跟随小原流花道名师工藤亚美学习。
2018年秋天,北京匡时拍卖找到易花道,希望用即将拍卖的乾隆年间的官窑容器插花,这是一次很有挑战的合作,因为每个容器都价值连城,为了防止对拍品的损伤,不可使用花泥、剑山、撒等常规的固定用具和方式,还要保证拍摄时花草不会出现问题。这个任务落到李光伟头上,他娴熟地使用最基础的花道技法,最终呈现的作品花器相映、古典华贵。
万宏评价这组作品时说,用拍品创作插花作品,最为重要的是克制———要围绕拍品去创作,既要表现插花之美,又要将瓷器之美衬托到最佳状态。对于正处在表现欲旺盛的年轻花道人来说,这种克制难能可贵,而李光伟做到了。
学有所成的李光伟,曾获得2017年第九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传统插花(干花)金奖,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东方插花特等奖、金奖,2021上海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东方插花(缸花)银奖。
插花是面镜子,映照内心
插花之所以在日本被称为花道,是人们希望通过插花寻找到解决人生困惑的方法。在李光伟看来,插花是种信仰,它教会自己低头去感受脚下的幸福,它也让自己仰头———因为无论阴晴,都要向着光明、向着太阳生长。
令李光伟感到幸运的是,自己起点很高,一开始学插花就遇到了非常好的老师,也得到了系统严谨的学习训练。“插花需要的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将每一枝花、每一片叶当作朋友、当作老师去虚心学习。”插花对李光伟来说,也是映照内心,磨炼心性的行为。
他曾经做过两个作品,题目都是“明月松间照”。第一次创作是课后万宏给他出的难题,让他用废弃材料做创作。“这个作品受到很多人喜爱,多次出现在课件及平台文章中,作为案例讲解。但是我并不满意,因为那是废弃材料做的,虽然得到了表扬,但是我内心看到的只有残破和不完美,这个结一直缠绕着我。”李光伟说。
第二次创作的“明月松间照”,是易花道成立5周年花展上的作品,两个作品的创作时间相隔3年。第二个作品所用的松枝是盆景的枝干,以接枝法制作,容器用的是日本回流的超大紫砂水盘,而且每一朵花都经过精心挑选。2米多宽幅的作品无论从气势上,材料上,还是技艺上,都让李光伟觉得,这才是王维笔下的“明月松间照”。
当他满怀期待寻求老师的肯定时,得到的却是平淡的两个字“不错”。很久以后,他明白了,前者虽不完美但单纯,轻描淡写的表达方式更直指主题;而后者虽然足够华丽,但看到更多的是创作者个人强烈欲望的表达。
易花道的创作理念是“继承传统,面向未来;兼容并蓄,融入生活。”作为年轻一代插花人,李光伟总在思考:如何将装饰性、潮流感这些与当下生活密不可分的概念融入作品中?现在各类造型、色彩不一的玻璃容器大多只是出现在现代花艺作品中,他尝试将这些容器与中国传统插花结合。
李光伟希望自己不仅做一名匠人,还能成为“大家”。这个过程像极了他曾经学习的日本剑道。剑道“大家”必定要经历“守、破、离”三个阶段。也许成为“大家”的梦想,终其一生也难实现,但在逐梦的过程中,李光伟已经收获到充实和快乐。
易花道教授李光伟
李光伟用乾隆年间官窑容器创作的插花作品
(本文图片来源:易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