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30℃越冬无忧,万余株抗寒梅花填补“三北”地区市场空白
一般的梅花品种,最低只能耐受零下15℃左右的低温,而在河北省衡水市养正梅园,500亩抗寒梅花安然扎根7年,其中的‘燕杏’‘花蝴蝶’甚至可以在零下35℃的环境下坚强越冬。
为实现“塞北赏梅”的夙愿,北京林业大学梅花科研团队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便培育出‘燕杏’‘花蝴蝶’‘送春’等能够耐受气温零下30℃的品种。2016年开始,团队与养正梅园合作建立繁育推广体系,成功将1.4万余株抗寒梅花应用到北京、内蒙古、新疆、青海、河北等地,解决了抗寒梅花苗木在“三北”地区市场稀缺的问题,填补了我国抗寒梅花标准化生产的空白。
3月18日,养正梅园里100多种梅花正开得热闹:白色的‘淡丰后’花大而芳香;粉色的‘送春’花朵极其繁密;粉白色渐变的‘杨贵妃’花姿雍容华贵;‘丰后’‘舞丰后’‘彦文丰后’等能够耐受零下30℃寒冷的品种也陆续盛开。此时,这些品种多数处于盛花期,又有‘八重杨羽’‘陕梅’杏含苞待放,所以,这里的梅花从3月上旬开始绽放,一直可以延续到4月中旬。
密集的花朵攒聚枝头,吸引许多古装美女穿梭其中,打卡拍照。40余位设计师、园林企业代表及科研专家相聚于此,参加“抗寒梅花推介会暨衡水湖花朝节赏梅季启动仪式”。
养正梅园董事长车永喜在推介会上介绍,园中梅花的存圃量为3.1万余株,以抗寒性一流的国产杏梅品种群为主,还有“类梅花”品种如‘辽梅’‘陕梅’,后者虽是杏属,却在花型花姿上与梅一般无二。这些“类梅花”中,单瓣的‘寒梅’和复瓣且具香味的‘辽梅’,耐寒性更佳。目前,园内已有十多个品种实现了批量化、标准化种植,产品类型有定干1米的高干苗、胸径30厘米以上的造型苗和盆径30厘米以上的容器苗。
作为中国十大名花之首的梅花,是江南地区常见花卉,对多数北方人来说,它“虽广为人知却素未谋面”。近年来,赏梅活动在国内发展迅猛,北方地区赏梅踏春、旅游观光包括田园综合体的需求也很大。
七年来,养正梅园将8152株抗寒梅花推广到衡水市的街道和多个公园。衡水市园林管理中心副主任刘俊峰在推介会上介绍,从南方引进的梅花品种,只能种在公园等小环境中。“2021年,养正梅园投标建设滨湖新区九州大道,种上了4公里梅花大道,如今每年春花绚烂,市民在街道上就能赏梅踏春,提升了大家的幸福感。”刘俊峰说。
养正梅园总经理刘铭渊表示,在衡水以北的石家庄市、雄安新区以及承德市,养正梅园培育的1568株耐寒梅花已经成功扎根。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技术顾问郑占峰在推介会上说,梅花是国家精神、艺术和文化的高度体现,他在白洋淀旁一个占地500公顷的公园项目中,专门设计了一个梅园,将大量种植抗寒品种梅花。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梅花研究权威学者张启翔出席了推介会并表示,全国有三百多个梅花品种,用量大的只有五六个,而衡水的抗寒梅花品种就有十多个,未来在整个“三北”地区,这些品种优良、品质上乘的抗寒梅花将大量面市。
“育种团队接下来的目标,就是培育出超级抗寒的品种,与企业合作将梅花种到俄罗斯的大街上。”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堂仁说。“经过20多年的努力,北京林业大学陈瑞丹副教授培育的中国首个具有特征梅花香味的抗寒新品种‘香瑞白’,目前已经授权养正梅园生产。”
据介绍,北京林业大学与养正梅园的校企合作围绕品种转化、技术转移、品种联合培育等方面展开。通过专家的技术指导,所有梅花苗木都以杏属植物为砧木嫁接,以提高抗寒性;北京林业大学每年安排博士生、研究生到苗圃进行杂交选育。车永喜表示,有望三年内获得衡水本地的梅花良种。
养正梅园种植的‘送春’
‘杨贵妃’梅
‘淡丰后’梅
古装美女赏梅
养正梅园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