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插花各展风采诠释东方文化魅力 在中国国际花展感受花艺盛宴(下)

网站首页    零交会    中日插花各展风采诠释东方文化魅力 在中国国际花展感受花艺盛宴(下)

  中日插花同宗同源,都是东方插花中的瑰宝。总有人将中日插花作对比,希望了解它们的异同。
  在前不久落幕的第25届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展上,来自上海珊瑚社的4位池坊花道老师,以及来自台湾的人文花道创始人王国忠老师,为全场观众诠释了中日插花的不同,以及东方插花对于花草的独特理解。

 

池坊上海珊瑚社:将瞬间的情感通过插花固定下来

 

  池坊花道作为日本最古老的花道流派,为何能历经500年而长盛不衰?借由4个池坊代表花型,池坊上海珊瑚社的老师们作出了回答。
  “我们主张花道是一种修行,一直抱有欣赏自然界草木之美的心态。以此去驱动练习,是比练习次数更重要的。”池坊表演场主持人于晓睿说。池坊花道主张“相遇”的概念———“花木可以反映时光的推移及内心的感情。当领会到花草枝叶无言的词语与沉静的动作所包含的意义时,我们试图用一种形式来表达这样的印象,便成就了花道。”当你被大自然的花草所感动,并想将这一刹那的情感通过插花固定下来时,便是你跟花道的相遇。
  现场表演的4个池坊插花作品,分别是早在江户时代就已确立的立花和生花正风体,以及二十世纪末出现的自由花与新风体,由张佳烨、姚丽、王伯洋三位老师创作。
  这4个作品体现了池坊花道的历史演变,每一次演变都在顺应时代,而始终保持不变的是池坊理念的核心,即草木的“生命之美”。它并非单纯地指花草形式之美,而是指花草树木在自然中的生命力。
  最具突破性的大型自由花作品,非常具有现代感。作品注重空间的塑造,在有限的花材和框架里创建无限的空间。花材少,是因为每一朵花都有它自己的姿态和用处,它们在同一个作品里面互相衬托,也体现了池坊主张的“差异即平等”。插花时,并不是花朵都要正对观众,而是要更尊重它原本的姿态。
  池坊插花中的“水际”,是指容器水面以上的部分,它代表花材在作品里出生的地方。插作时都会先做一下处理,摘掉花和叶,改变枝条的走向,但这种改变的尺度要把握好,不能超越植物本身的边界。观赏池坊插花,看水际往往就能看出插作者的功力。
  池坊花道家元池坊专永曾经说:所谓传统,是指古老的、优质的,具有传承价值的文化。若只是照搬古老的样式会让人觉得死板,若只是展示现代则欠缺厚重,两者融合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

 

人文花道王国忠:插花重写意,在似与不似之间

 

  台湾人文花道创始人王国忠,用3个充满春天气息的作品,向观众传达了人文花道主张的留白、写意以及惜春的心情。现场频出的“金句”,以及融入其中的浓浓中国文化气息,令观众回味无穷。
  第一个作品使用了当季的油菜花,这个季节,油菜花就要开过了,让人产生一种惜春的心情。大花飞燕草就像从油菜花田里生长出来的一样。“插花不可以将花材混得太厉害,就像人与人之间,都是独立的,各得其所。油菜花归油菜花,大飞燕草归大飞燕草,干净整洁,互不侵犯。”王国忠说。
  第二个作品寓意为“玉堂富贵”,使用了谐音的玉兰、海棠和代表富贵的牡丹。在插作这个作品时,王国忠讲解了中国插花中做撒的历史来源,并强调中国插花跟所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一样,体现的是一种松弛感,是一种区别于“写实”的写意,就像苏东坡所说的“似与不似之间”。
  第三个作品是用缸、枯木和高山杜鹃创作而成。拿起杜鹃花枝,王国忠告诉大家,要先观察,看植物长什么样子,然后再做取舍。不能因为枝条漂亮而舍不得剪,否则空间留白就出不来。就像人生一样,到了一定阶段要学会做减法。而插花要顺着植物本来的样子,不要过多弯折,这是中国人所理解的师法自然。
  王国忠主张,中国插花讲究“意到”,作品不会跟自然界一模一样,比如梅兰竹菊在现实中不会长在一起,但是插花却可以插在一起。相反,自然界的景物直接搬进插花中,也并非都会让人喜欢。
  花艺在线创始人崔玉龙告诉记者,连续3天的表演活动,对很多喜爱插花的观众有很大触动。插花的普及传播,是一件极富价值和意义的事。

 

池坊上海珊瑚社的老师们同台表演

 

台湾人文花道创始人王国忠表演插花

 

王国忠表演作品

 

池坊上海珊瑚社表演作品

 

(本文图片来源:花艺在线、池坊上海珊瑚社)

2023年5月15日 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