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7大古典园林经典植物
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智慧的先辈们早已开始探索植物的美感。他们将植物的审美属性与人的思想巧妙连接,细心雕琢,寄情于景于物。植物不仅仅是观赏的对象,还成为表达情感、祈求幸福的一种载体。
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挺拔修长,四季青翠,风霜不染,给人美的感受。正是这种自然、纯朴的风格,成为意境深远的古典园林中最为原始的盈盈翠绿,也是广受欢迎的造园植物之一。
早在周朝,我国就有关于竹林的描述。秦始皇为建“上林苑”,从山西云冈引种竹子到咸阳。但那时竹子的运用只是为了营建狩猎场和战略物资基地,还处于萌芽期。
竹最重要的应用就是竹与路。古典园林中园路强调“曲径通幽”,竹林小径力求含蓄深邃,修竹夹道,一派绿竹成荫、云雾缭绕的生动景象。
玉兰
“玉兰花九瓣,色白微碧,香味似兰。”作为早春观花落叶乔木,从树姿到花型都甚为优美,盛花时节似雪涛落雨,洁白清香。
玉兰在我国栽培历史长达2500年,因其淡雅清幽,被广泛种植在寺庙、庭院中。秦统一六国后,就在阿房宫、上林苑中引种包括玉兰在内的木兰科植物。到了唐代,栽植玉兰在庭院已成为植物配置的常用形式。古典园林中常在厅前院后栽植,也有在路边、草坪角落、亭台前后或漏窗内外、洞门之旁栽植。
芭蕉
“扶疏似树,质则非木,高舒垂荫。”芭蕉不知承载着多少中国文化的韵味和风雅,叶如巨扇,嫩绿惹人爱,盛夏能遮天蔽日,给人以清凉之感。园内植上几丛芭蕉,绿荫浓密,蕉窗夜雨,一派诗情画意。
古人种芭蕉未必全在窗前,大约因为房舍较为低矮,临窗观景方便,雨滴芭蕉,听来格外真切。诗句中,雨与芭蕉似乎是绝配,但是芭蕉并不全然只能诠释忧愁,在《南乡子》中:“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也让人心生向往。
海棠
“初如胭脂点点然,及开则渐成缬晕明霞,落则有若宿妆淡粉。”到了秋日,鲜红的果实如同一个个小灯笼悬挂枝头,兼之味道酸甜可口,可以鲜食。
海棠在我国栽培历史也有2000年。秦汉以前,关于其在园林中的应用在造园文献中并没有专门描述,从汉代开始海棠作为一种观赏树种应用在园林中。
宋代文人普遍喜以海棠为题材,或诗,或文。宋代帝王也十分重视海棠,真宗皇帝御制了后葩杂花十题,以海棠为首章,赐近臣唱和。到了明清时期,海棠不仅用于皇家园林、私家园林,还应用于寺庙园林,如清代法华寺有海棠院,诗云“悯忠寺前花千树,只有游人看海棠。”清时公共园林如杜甫草堂,少数民族园林如西藏的庄园园林,也广泛运用海棠。
木香
《本草纲目》中记载:“木香,芳香气烈而味厚。”木香为攀援小灌木,花小形,多朵可成伞形。初夏时分木香开花,一簇簇、一团团,白的如雪,黄的似霞,顺藤而上。
木香的香气浓郁独特,相传玉皇大帝出巡时,喜用木香的蔓藤来铺路。而古代女子身上也常佩戴木香花,若遇到心上人,便将之赠送与对方。
琼花
琼花五月开放,花大如盘,洁白似玉。作为扬州市花、昆山三宝之一,自古便有“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的美誉。琼花是中国特有名花,文献中记载在唐朝已有栽培,以其淡雅风姿,以及种种富有浪漫色彩的传说闻名天下。
待到草木凋零之际,绿叶红果,分外迷人。相传琼花是由仙鹤所衔来的一粒种子长成,开花时流光溢彩,每隔一个时辰就会变换一种颜色。隋炀帝知晓后,执意开凿运河只为一睹琼花风采,然而琼花耻于见昏君,随即凋零。
南天竹
南天竹枝叶挺拔,秋冬季叶色转红,而且红果累累,经久不落,为优良的观花、观果花木。在古典园林中,常种植在山石旁、庭院屋前或墙角,也可盆栽或制作盆景。南天竹还是传统插花的好材料,它的果枝常与盛开的蜡梅、松枝一同瓶插,寓意松竹梅“岁寒三友”。
经典组合
梅花清标韵高,竹子节格刚直,兰花幽谷品逸,菊花操介清逸,喻为“四君子”;松、竹、梅配置在一起,称为“岁寒三友”;玉兰、海棠、迎春、牡丹、桂花象征“玉堂春富贵”。
民俗言语
东种桃柳,西种榆,南种梅枣,北杏梨;栽梅绕屋,堤弯宜柳,槐荫当庭,移竹当窗,悬葛垂萝;榆柳荫后圃,桃李罗堂前;内斋有嘉树,双株分庭隅。
禁忌
忌门窗前立杆或立树;忌庭院中心种树;忌大树遮门窗;忌大树下建小屋;忌在门窗视野内种植造型诡异的植物,如朽枯空心树、藤缠“缢颈树”、歪头倾斜树等。
竹
玉兰
芭蕉
海棠
‘
木香
琼花
南天竹
(本文图片来源: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