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的守护者:柽柳

网站首页    风景园林    环境的守护者:柽柳

1972年6月5日,《人类环境宣言》规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权利与义务。自此,每年6月5日被联合国大会定为世界环境日。

 

保护环境离不开植物的贡献,尤其是那些能在恶劣环境下茁壮成长的植物。据了解,我国目前拥有各类可利用的盐碱地资源约5亿多亩,如何唤醒这一庞大的“沉睡”土地资源,抗盐碱植物责无旁贷。

 

柽柳为何能抗盐碱

 

为什么土壤中的含盐量会上升呢?因为在土壤裸露的地区,地表得不到植被有效覆盖,水分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使盐分逐渐积累。

 

柽(chēng)柳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抗盐碱的树种之一。它能在离海水几米处和含盐量1%以上的重度盐碱地上正常生长,在零下35℃地区安全越冬,具有强大的泌盐能力和发达的根系,能有效改良土质。优秀的耐盐碱、抗旱、抗寒特性,使柽柳属植物在沿海生态环境建设中占有突出地位。

 

从原理来说,柽柳通过增强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和选择性吸收累积渗透调节物质,来适应低浓度的盐胁迫。不过,当盐的浓度超过柽柳属植物的耐受能力,其株高、细胞膜、抗氧化酶系统和渗透调节能力系统也会受到破坏。

 

种植柽柳后,地表植被覆盖度增加,植物蒸腾取代地面蒸发,可以避免蒸发造成的地表积盐。同时,柽柳从土壤中吸收盐分,积累在体内,能实现土壤盐分转移。将柽柳作为“先锋树种”造林三年后,原地可种植其他树种。

 

因此,柽柳不仅是防风固沙植物、水土保持树种、盐碱地难得的绿化造林树种,更是盐渍化土壤绿化造林先锋树种。

柽柳的植物形态特征

 

柽柳科由法国人Desvaux于1825年建立,柽柳属有90余种植物,我国有18种和2变种。国家植物园引种栽培了部分品种,种植于园内。柽柳是柽柳科柽柳属小乔木或灌木,每年开花2至3次,故又名三春柳,也叫红柳,材质紧密坚硬。

 

一种起源说认为,柽柳属是典型的旧世界温带分布型属,地中海至中亚为其分布中心。借助风或水,柽柳属植物在古地中海沿岸扩散开来,向东延伸到印度,向南散布至非洲大陆。受印度陆块撞击亚洲大陆的影响,喜马拉雅地槽隆起,古地中海西退,气候更加干旱,柽柳向旱化、盐化方向发展。

 

柽柳叶鲜绿色,长1至3毫米。从二年生木质化生长枝上生出的绿色营养枝上的叶,呈长圆状披针形或长卵形,稍开展,先端尖,基部背面有龙骨状隆起,常呈薄膜质。

 

柽柳春季第一次开花时,总状花序侧生在下垂的当年生小枝上,长3至6厘米,花稀少并下垂;夏季与秋季开花时,总状花序顶生在当年生小枝上,长3至5厘米,花比春天稍小且紧密。花瓣5片,粉红色,通常呈卵状椭圆形或椭圆状倒卵形,花期从4月持续到9月。

 

柽柳果实为圆锥形蒴果,成熟后自然开裂。与柽柳属诸多植物一样,种子多且细小,顶端具短芒,从芒基部生长长柔毛,呈无柄束毛。

 

Y44241e.jpg

柽柳的叶片

 

Y44241f.jpg

柽柳的花

 

(图文来源:国家植物园)

2023年8月1日 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