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真菌、细菌、病毒性植物病害?

网站首页    风景园林    如何区分真菌、细菌、病毒性植物病害?

植物常见的病害类型主要有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以及生理性病害四种,前三种病害大部分属于侵染性病害类型,后一种属于非侵染性病害类型,非侵染性的生理性病害打药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只能通过加强养护来解决。

对于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这三种侵染性病害,在防治时所使用的药物也有所不同,为了对症下药,需要我们进行有效的识别。

 

病毒性病害

 

只有病状没有病症,主要有3类:

 

1.变色,表现褪绿、白化、黄化、紫(或红)化等,常见花叶。

 

2.坏死或变质,前者指植物细胞或组织坏死,后者指植物组织质地变软、变硬或木栓化。

 

3.畸形,生长萎缩或矮化,卷叶、线叶、皱缩、藤叶、小叶等。

 

病毒性病害种类少,危害大,轻则减产,重则绝产,为毁灭性病害;而且分布广,几乎所有植物都有病毒病;预防难,无特效药。

 

病毒病多是全株型慢性病害,常在顶端嫩部心叶最初发病,表现花叶扭曲、皱缩等,而后扩展到其他部位,主要是经过昆虫刺吸植物汁液而流传,或嫁接感染流传,暴风雨、农事操作等自然、人为因素造成的擦伤也会造成病毒流传,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治虫防病。在高温、干旱条件下发生会加重。

 

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病害从外部形态上看,主要有以下4个特征:

 

1.坏死,主要在叶片上,病斑呈多角斑,后期中部坏死,形成穿孔。

 

2.腐化,植物多汁柔嫩部位被细菌侵染,平时表现为腐化,流出带有臭味的黏性液汁,脓状物。

 

3.枯败,主要是侵入植物的维管束,破坏输导组织,致使植物茎、叶枯萎。

 

4.畸形,侵入植物,使植物的根、根茎、侧根以及枝杆上造成畸形,呈瘤肿状。

 

细菌性病害可经过植物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病斑呈水浸或油浸状,边沿透明,有黄色晕圈。湿润条件下,在发病部位可见亮黄色小珠状菌脓,表面光滑。系统性侵染植株,令植株地上部分突然枯萎,阴天和早晚有所恢复,但很快就会呈青枯症状,过程进展十分迅猛。

 

真菌性病害

 

真菌性病害主要表现为5种病症:

 

1.霉状物,发病部位产生各种颜色的霉层,如霜霉、青霉、灰霉、黑霉等。霉层由真菌的菌丝体、孢子梗和孢子所组成,如牡丹灰霉病、葡萄霜霉病、柑橘黑霉病等。

 

2.粉状物,发病部位产生黑色或白色的粉层。如月季白粉病、大丽花白粉病等。

 

3.锈状物,发病部位产生白色或黄褐色锈状物,是由真菌孢子堆所构成,如玫瑰锈病等。

 

4.粒状物,发病部位产生黑色、褐色小点,多为真菌的繁殖体,如兰花炭疽病病斑上面的小黑点,就是真菌孢子堆所构成的。

 

5.丝状物、颗粒状物,在幼苗茎基部产生一层白色棉絮状物,多为真菌的繁殖体。如荷包牡丹猝倒病,在茎基部形成黑褐色的颗粒状物;又如苗木白绢病等。

 

真菌病害是已知病害中种类最多的病害,约占病害种类的80%至90%,症状类型最多,出现在植物的各个部位。最常见的多属于坏死和腐烂,即腐烂病和各种叶斑病。

 

综上所述,区别真菌、细菌、病毒病害主要有以下几点:

 

1.病毒病无病症,主要是改变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引起植物颜色或形状改变,即变色、畸形,主要表现是花叶、黄化、皱缩、矮化等。

 

2.细菌性病害病斑呈多角形,易穿孔,早期水浸或油浸状,潮湿条件下病部常有株状黄色菌脓,表面光滑,外围常有黄色晕圈;腐烂型病部有粘状菌脓,且有臭味;枯萎型褐变部位用手挤压可见白色菌脓,维管束一般不变色,发生速度迅猛。臭味为细菌性病害的重要特征。

 

3.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一定有病斑存在于植株的某个部位,形状有圆形、椭圆形、多角形、轮纹形或不定形,病部在潮湿条件下都伴有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锈状物等菌丝及其变态体,颜色有白、黑、红、灰、褐等。枯萎型植株维管束变色坏死,病茎可见木质部有深褐色条纹。

 

无论发生在什么部位,表现什么病症,在天气潮湿条件下都会有菌丝、孢子产生,但是没有臭味,这是区别真菌性病害的重要依照之一。

 

4.长不长毛是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的重要区别。

 

(本文来源:草木之意)

2023年9月13日 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