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创新点亮智慧园林——北京市海淀公园科技主题公园建设案例分享
北京市海淀公园占地面积34公顷,地跨畅春园、西花园等皇家园林遗址,紧邻中关村展示中心,辐射中关村西区、北大、清华、中科院等科创集聚地,是海淀区展示悠久历史文化、现代生态文明和科技创新的窗口,是北京市园林绿化科技创新示范区。海淀区汇集有众多的高新科技企业,为推动科技城市、科技政府、科技公民建设,海淀区政府专题研究确定率先推进海淀公园科技公园建设工作,并于2018年建成全国首个AI科技主题公园。
通过创新科技的注入,海淀公园被打造成以三山五园文化为特色,以科技公民培养为特点,和谐社会共同参与的绿色智慧园林“样板间”。
北京市海淀区公园管理中心、北京甲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新海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北控生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主要参与了海淀公园科技主题公园建设工作。项目结合海淀公园自身特点和不同场景下不同人群的需求,从公园管理和服务两大功能出发,通过科技+管理、科技+文化、科技+运动、科技+亲子、科技+科普等方式,将科技创新与园林深度融合,最终形成了“一核两环三区”+“一平台”的科技主题公园建设格局,并实现了“科技服务需求,科技结合场景,科技提升体验”的创新理念。
一核:未来空间科技核
项目以海淀公园未来空间科技展厅为核心,着力打造科技展示、互动集中体验区域。展厅内设有小度机器人、小度在家、未来空间大数据、AR表情、数字畅春园系列互动等多项内容;展厅外设有AR太极、电音花园、智能垃圾桶、智能存包柜等科技体验及服务设施。
以公园为基底,园内设有多处科技应用场景供游人体验。其中的智能语音亭搭载了百度对话式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市民可以像跟朋友聊天一样跟智能亭进行交流互动,尝试影音娱乐、信息查询、聊天休闲、生活服务、出行路况等新体验。
公园讨源书声景区的智能座椅安装了太阳能发电薄膜,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给智能座椅供电,可实现座椅冬季感应加热、无线充电、USB充电、照明、蓝牙音箱等多项功能。
两环:智慧跑道环、无人车游览环
智能跑道环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记录运动数据,方便跑步者及时了解运动情况。
无人车游览环启用阿波龙无人车,在感受无人驾驶技术的同时,方便游客园内代步和文化游览。
三区:雨水花园生态区、三山五园文化区、儿童乐趣娱乐区
项目通过结合公园内现有的景点资源、功能分布、水系条件及海淀区三山五园文化特色,与“生态”“文化”“科普”“亲子”等功能元素进行科技融合。
园区主路布置了智慧灯杆,东门、西门设置智慧导览,以科技力量提升游园便利度和管理服务高效度。雨水花园、骑行喷泉、稻田灌溉等互动体验设施,通过科技手段,升级游客趣味体验、传导正向理念。
一平台:智慧公园管理平台
该平台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及可视化技术等,整合公园的安防、能耗、设施等传感系统,汇聚成智慧公园综合管理平台。平台集监测、状态、控制等信息于一体,形成独特的“园区一张图”模式,极大提升管理平台的运行效率及可操作性,成为智慧公园管理平台的标杆系统
在智慧平台管理下,公园照明、灌溉、水景的能耗有效降低,安防应急事件的响应时间降低至分秒级,设施运行状态自动监测提升维护及时率,有效地提升了公园管理科技化、精细化、集约化水平。
科技创新+园林
探索科技公园建设的先河
在项目前期,项目组通过查阅资料、座谈交流及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大量创新落地的探索研究,通过研究了解国内外公园绿地中科技元素应用的常见形式。为此,项目组组织了与海淀区内企业(10家)、高校学术人才(清华大学、林业大学、同济大学等)的40余次交流座谈,探讨海淀公园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可能方式。向区内高科技企业(参与企业49家)发放问卷104份,摸底调查企业参与科技公园建设的意愿与方式。
当时,市面上并不存在科技公园类设施及服务,科技公司无法提供“拿来即用”“无缝对接”的产品。项目团队通过了解各科技公司核心产品与技术,结合科技公园构想与实际需要,苦心磨合、潜心摸索,历经1年时间,向科技企业定制研发了如今科技公园内的设施及服务产品,开创了创新科技与园林结合的先河。
多领域协作与全生命周期理念创造科技公园建管体系融合
项目吸纳了多学科多领域高端技术,如软件开发、无人驾驶、语音识别、AI等技术与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打破日常专业领域间的壁垒,真正实现了多元化交流,多领域协作,最终形成特有的科技主题公园建设模式。通过物联网技术将环境监测、照明、灌溉、监控等多个不同的系统进行关联与协同,搭建公园智慧化管理平台,形成“园区管理一张图”模式,大幅提升公园管理的科技化、自动化、集约化水平。
在项目的策划、设计、实施以及运行维护各个阶段,项目组践行全生命周期理念,并形成建管体系融合。运行三年来,系统记录超过68万人次来到海淀公园亲身体验前沿科技,各类科技设施仍运行稳定,为公园智慧管理和游客提供不间断服务。
首创精神引发各界广泛反响
项目的各项应用场景都是精心打造的原创设计,集创新性、娱乐性、实用性、可实施性于一体。既契合城市公园的多功能,又能满足市民的多需求,且极具可复制性,一经推出就产生了良好效应,一时间“建设科技应用场景”甚至成为科技公园的代名词,并迅速在全国各地掀起科技公园建设高潮。人气较高的科技应用场景,如:应用人脸识别的智能跑道系统,AR健身系统,智能储物柜,应用语音识别的智能语音垃圾桶、智能语音亭、智能导览系统以及水景,灯光互动科技设施等16项,均在北京乃至全国的科技应用场景建设中得到广泛复制或翻版换代。
自2018年11月项目建成以来,得到各地政府、园林行业、科技行业、国内外媒体等各界的广泛关注,先后有美国、日本、德国等20多个国家以及北京、广州等23个省市的200多个团体前来访问学习。并有新华社等80余家国内媒体和德国等20余家国外媒体累计报道130余次。
项目的技术评价
2020年6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强健等五位专家对项目建设及运行情况进行了评价:该项目率先实现了科技创新与公园建设的有机融合,为智慧公园建设提供了行业样板,在园林行业内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本文文字、图片来源:北京市海淀区公园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