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国苗木 供需分析报告出炉
近日,全国苗木供需分析研究组发布了2024全国苗木供需分析报告。该报告认为,我国苗木生产正处于“优化整合、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全国育苗面积、苗木产量以及苗木需求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未来3年,苗市行情有望触底反弹。
全国苗木供需分析
据统计,2022年全国育苗面积约为112万公顷,年可出圃苗木(可供造林用苗量)约为287亿株,苗木实际使用量为95亿株,相比2020年分别减少了20%、22%和26%。
目前,全国苗木供应总量过剩、结构性供给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常规“大路货”低端苗木存圃量较大,严重滞销;而优质苗木如珍贵乡土树种苗木、抗逆性强的树种苗木、油茶等木本油料良种苗木,以及用于城乡绿化的大规格苗木、全冠苗等高质量苗木供不应求。
该报告预测,2024至2026年我国苗木供需将呈现以下三大趋势。
1.全国苗木需求量将稳中有升。
随着“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推进和《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十四五”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方案》等政策的带动,预计2024年全国造林苗木需求量为100亿株左右,较2023年增加5%左右;2025至2026年年均全国苗木需求量将增至110亿株左右。抗逆性强的生态修复用苗、2年生以上油茶良种苗、珍贵乡土树种和经济林树种苗木的需求量将明显增加。
2.苗木供需结构性矛盾有望得到逐步缓解。
近年来,苗木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初见成效。预计2024至2026年,全国育苗面积及苗木产量将持续下降,苗木产量大、需求少的“大路货”树种、同质化和低质苗木将逐步被市场淘汰,苗木过剩趋势将得到缓和,林木种苗产业将走出低迷,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3.对苗木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生态保护修复和国土绿化的形势与任务使市场对苗木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林草种苗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3- 202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国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到75%以上, 2023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良种使用率纳入林长制考核指标。预计未来3年,良种苗、轻基质容器苗等高质量苗木的需求量将持续增大。
另外,“三北”工程建设和油茶产业发展值得特别关注。
报告预测,2024至2026年,“三北”工程苗木需求量会上升至年均18.5亿株左右,其中乔木10亿株、灌木8.5亿株。当前的“三北”工程中,耐干旱、耐盐碱、耐瘠薄等抗逆性强的树种供应不足,如吉林的云杉、樟子松、红松和油松,内蒙古的梭梭,陕西的山桃和刺槐等。预计2024至2026年,油松、云杉、樟子松、梭梭、杨、山杏、榆树、沙棘、柠条锦鸡儿等树种需求量会持续上升。
根据国家林草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预计2024年2年生以上油茶良种嫁接苗供应严重不足,将会有1亿株左右的缺口;2025至2026年油茶苗木生产供需将逐步平衡。
各地区苗木供需分析
东北地区
相比2021年,2022年东北地区育苗面积略有下降,可供造林用苗量明显下降,苗木实际使用量有所上升,总体过剩趋势依然明显。
预计2024年,东北地区造林苗木需求量略有上升,约为16亿株;2025至2026年年均造林苗木需求量与2024年持平,维持在16亿株左右。
东北地区供应严重过剩的苗木有10种:糖槭、丁香、榆树、银杏、日本落叶松、柳树、黄杨、长白落叶松、沙棘、文冠果,不宜继续发展;相对过剩的有11种:色木槭、黄檗、胡桃楸、杨、侧柏、蒙古栎、旱柳、水蜡树、水曲柳、小黑杨、刺槐,可以谨慎发展;供需平衡的有7种:金叶榆、云杉、白桦、樟子松、刺五加、红松、中荷64杨,可以适当发展;严重不足的有7种:兴安落叶松、红豆杉、西伯利亚红松、山杏、银中杨、辽宁杨、油松,可以大力发展。
华北地区
相比2021年,2022年华北地区的育苗面积略有减少,可供造林用苗量和苗木实际使用量有所下降。
预计2024至2026年,华北地区造林苗木需求量略有回升,2024年约为19亿株,2025至2026年年均可达21亿株。
华北地区严重过剩的苗木有17种:樟子松、云杉、杨、沙棘、油松、白蜡、山杏、国槐、卫矛、柠条锦鸡儿、华北落叶松、白皮松、榆树、色木槭、榆叶梅、侧柏、海棠,不宜继续发展;相对过剩的有11种:山桃、文冠果、叉子圆柏、圆柏、女贞、杨树(小美旱)、中间锦鸡儿、踏郎(杨柴)、黄栌、扶芳藤、刺槐,可以谨慎发展;基本平衡的有5种:小檗、金叶榆、连翘、旱柳、迎春花,可以适当发展;严重不足的有2种:白杜、梭梭,可大力发展。
西北地区
相比2021年,2022年西北地区的苗木新育面积和苗木产量有所减少,可供造林用苗量减少明显,苗木实际使用量有所下降,总体过剩趋势有所缓解。
预计2024至2026年,西北地区造林苗木需求量略有上升,2024年约为18亿株,2025至2026年年均可达22亿株。
西北地区供应严重过剩的苗木有14种:云杉、华北落叶松、华山松、白蜡、国槐、榆树、沙棘、油松、杨、刺槐、沙枣、青海云杉、樟子松、山桃,不宜继续发展;相对过剩的有12种:枸杞、花椒、小叶锦鸡儿、胡杨、黄杨、柠条锦鸡儿、山杏、桃树、苹果、侧柏、女贞、柽柳,可谨慎发展;供需基本平衡的有5种:紫叶李、紫叶矮樱、连翘、茶、叉子圆柏,可适当发展;严重不足的有4种:垂柳、水蜡树、紫穗槐、梭梭,可大力发展。
华中地区
相比2021年,2022年华中地区的育苗面积有所下降,新育面积呈稳步下降趋势,可供造林用苗量有所下降,实际使用量也有所下降,总体过剩与结构性不足依然存在。
预计2024至2026年,华中地区造林苗木需求量略有上升,2024年约为11亿株,2025至2026年年均在12亿株左右。
华中地区严重过剩的有苗木13种:紫薇、栾树、梓、桃树、女贞、枫香树、悬铃木、香樟、色木槭、桂花、白蜡、玉兰、湿地松,不宜继续发展;相对过剩的有11种:黄杨、红叶石楠、紫穗槐、柏木、山桐子、侧柏、黄檗、茶、杉木、红花檵木、杨,可谨慎发展;供需平衡的只有红椿,可适当发展;严重不足的有10种:油茶、落羽杉、苹果、杜鹃、刺槐、中华蚊母树、月季花、楠木、柳杉、连翘,可大力发展。
华东地区
相比2021年,2022年华东地区的育苗面积继续下降,新育面积小幅减少,苗木产量略有降低,可供造林用苗量明显下降,苗木实际使用量略有降低,总体过剩趋势仍然明显。
预计2024至2026年,华东地区的造林苗木需求量略有下降,年均稳定在19亿株左右。
华东地区供应严重过剩的苗木有15种:南天竹、女贞、桂花、国槐、白蜡、悬铃木、樱花、紫薇、榉树、栾树、香樟、黑杨、杜鹃、苹果、忍冬,不宜继续发展;相对过剩的有11种:龙柏、黑松、红叶石楠、杨、海棠、侧柏、红花檵木、桃树、黄杨、枫香树、桉,可谨慎发展;供需基本平衡的有6种:杉木、木荷、梨、湿地松、金叶女贞、卫矛,可适当发展;严重不足的有3种:油茶、龟甲冬青、茶,可大力发展。
华南地区
华南地区2022年的育苗面积、可供造林用苗量与2021年基本持平,实际使用量略有下降,总体供需呈平衡趋势。
预计2024至2026年,华南地区造林苗木需求量略有上升,2024年在9亿株左右,2025至2026年均可达10亿株。
华南地区供应严重过剩的苗木只有桂花,不宜继续发展;相对过剩的只有香樟,要谨慎发展;供需基本平衡的有17种:十大功劳、澳洲坚果、含笑、大叶相思、石斛、山杜英、罗汉松、台湾相思、八角、黧蒴锥、黑木相思、金花茶、降香、木荷、光叶子花、沉香、杉木,可适当发展;严重不足的有16种:油茶、湿地松、红锥、枫香树、槟榔、木麻黄、桉、楠木、红花荷、肉桂、马尾松、乐昌含笑、红花檵木、桑、西洋杜鹃、橡胶树,可大力发展。
西南地区
与2021年相比,2022年可供造林用苗量基本持平、实际使用量有较为明显的下降,总体呈过剩趋势。
预计2024至2026年,西南地区造林苗木需求量略有上涨,2024年约为8亿株,2025至2026年年均约10亿株。
西南地区供应严重过剩的苗木有12种:红豆杉、李、香樟、紫薇、花椒、缫丝花、楠木、茶、国槐、盐麸木、皂荚和华山松,不宜继续发展;相对过剩的有9种:柳树、云杉、麻栎、云南松、柳杉、栗、清香木、黄檗和旱冬瓜,要谨慎发展;供需基本平衡的有4种:竹类、桤木、杉木和马尾松,可适度发展;严重不足的有10种:油茶、滇柏、藏柏、砂生槐、柏木、沙棘、山桐子、桉、樟子松和油松,可大力发展。
(图片来源: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