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植物园收集珍稀濒危植物近千种 科技化、智能化发展取得实效

网站首页    苗圃苗木    国家植物园收集珍稀濒危植物近千种 科技化、智能化发展取得实效

日前,记者从国家植物园获悉,自2022年4月18日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挂牌以来,其核心功能逐步提升,建设成效日益凸显,正在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目标迈进。

 

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育能力提升

 

据统计,目前国家植物园共收集各类植物1.75万余种(含种下单元),其中珍稀濒危植物近千种,新增标本25万份,收藏植物标本突破305万份,国家植物园已成为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诺亚方舟”。时隔百年再次在国家植物园观测到中华斑羚,同时还有貉、野猪等40余种哺乳动物。普查昆虫1500余种,发现18个中国新记录种。

 

通过实施国家植物园珍稀植物迁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效提高了植物引种和迁地保育能力。植物园挂牌以来,共新增收集活植物3624号,其中野生本土植物1767号,银杉、崖柏等濒危植物65种,濒危物种12种;种子库收集保藏种子材料116科335属1017种1239份,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9种,濒危植物42种。

 

科研平台建设取得多项成果

 

一年来,国家植物园推进科研平台建设,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国家植物园牵头筹建的植物多样性与特色经济作物重点实验室进入建设期;获批植物迁地保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国家植物标本资源库等科研平台建设进展良好。新增国家重要科技项目40项。在Nature、Science、PNAS等国际知名和主流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单位发表论文243篇,其中署名国家植物园的论文58篇,对植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国家植物园还开展了大量资源植物研发工作,获得植物新品种权26个,审定国家级品种3个,授权专利57项,软件著作权7项,发布标准4项。此外,主持编写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珍稀濒危植物监测指南》《中国外来植物名录》和《中国—二十一世纪的园林之母》等,并每年发布《中国植物物种名录》。

 

科普宣教和游客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国家植物园挂牌以来,共接待游客近800万人次,通过举办桃花节、牡丹科技文化展等活动,以及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国科普日、中国科学院科学节等大型科普活动,极大提升了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打造《万物共生大讲堂》科普讲座,邀请全国顶级专家开讲,讲述中国历史悠久的植物科学文明和灿烂的生物多样性文化,第一季24期,期期爆满,一席难求,受到市民游客的广泛好评。国家植物园也收获了众多荣誉,获评全国林草系统先进集体、中国最佳植物园、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培训与实践基地等。

 

植物大数据平台建设取得突出进展

 

国家植物园积极推进植物科学数据中心建设,建成了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信息系统、外来入侵植物风险预警系统、国家植物园感知平台、“植趣不凡”科普智能导览系统等,推动国家植物园科技化、智能化发展。

 

与此同时,国家植物园先后组织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国际交流计划和国际伙伴计划等项目13项。国家植物园的国际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一年多来,国家植物园先后接待法国农业部长、意大利生物多样性中心、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等国际参访代表团,不断拓展国际伙伴关系。

 

WechatIMG2.jpg

国家植物园举办的科普展览

 

 

2024年1月18日 11:35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