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属龙”的植物你认识几个
与龙相关的文化浩如烟海,用龙命名的植物也多如牛毛。今天,我们来聊聊“属龙”的植物。
龙葵
龙葵是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70后应该都吃过它,俗称野葡萄,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酸中带甜的味道让人记忆深刻。但其实它是有毒的,只不过毒性很低,亮黑色果实就是它表示危险的警示色。它的“近亲”颠茄就危险了,其全株含多种有毒生物碱,少量食用就可能有致命危险。
龙葵与颠茄长得非常像,都是茄科茄属,野生果子极易混淆。这里有一个在野外初步辨别它们的方法:龙葵的果子通常成簇生长,常见的是五六个为一簇,而颠茄就是一个个独来独往的“小妖精”。
龙葵在欧洲有个爱称:“欧洲黑月影”,颠茄也是“黑月影”家族的,因此,他们是同一大类植物。在林奈的生物分类法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古欧洲人对植物种类的判断只停留在初步的外观印象上,“黑月影”主要就是指有红色或黑色浆果的茄科植物。
龙舌兰
龙舌兰是天门冬科、龙舌兰亚科、龙舌兰属的多肉植物的统称,有几百种。不说其他,单看体型,它们绝对是多肉金字塔的王者。地栽的龙舌兰,一些品种竟可以长到一米多的直径。它们不仅巨大,且皮糙肉厚,能适应炎热干旱的气候环境,生命力极其顽强。
大体来讲,龙舌兰茎短粗大,其上着生密密麻麻的叶片,由于叶片代谢慢,所以基本见不到茎的存在。肉质的叶片宽大,经常呈宝剑状,能长到一米多长,威武霸气。叶片呈完美的莲座状排列,颇具几何美感。
龙舌兰保持着一项世界纪录,它们拥有世界上最高的花序,某些龙舌兰的花序可长到逆天的7至8米,粗大的花茎从铠甲般的叶丛中狠命抽出。有些种类花茎上左右分支,枝端密密麻麻生着黄绿色的两性花,就像电线杆上长了无数的毛刷,如能亲眼所见,绝对会被吓到。
别看龙舌兰如此威风凛凛,其实它们也有脆弱的一面。因其一生只有一次生命周期,开花后母株就慢慢凋亡了,好在生长期长达十几年甚至上百年,所以龙舌兰又有“世纪植物”的美名。
龙舌兰有它们自己一套繁衍办法。首先花多而密集,授粉结实率自然就高。其次,花茎上的花凋谢时,经常会长出珠芽(即不定芽),成熟后会自然落地,在适宜的条件下长成新株。
龙蒿
龙蒿又称香艾菊、狭叶青蒿、蛇蒿、他拉根香草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西伯利亚和西亚。阿拉伯人统治西班牙时期才引入欧洲。
龙蒿和龙有什么关系?一种说法是龙蒿的根部像龙一样盘旋,另一种说法是在欧洲,名字带“龙”的草药,往往被认为可治疗毒虫蜇伤或动物咬伤,而龙蒿就有这个作用。
人们常用龙蒿的叶片干制品做香料。在欧洲,龙蒿主要用于鸡肉、鱼肉和蛋类菜肴,另外也可以制成酱汁。带叶片的小枝龙蒿可以做成龙蒿醋,据说可以助消化,所以也常用于搭配油腻食物。龙蒿在东欧还被制作成一种含气饮料,由于它的味道比较奇妙,这种饮料口感也比较奇特。
山龙眼
山龙眼是山龙眼科山龙眼属乔木植物,花期4至6月,果期11月至翌年2月。它分布于中国广西西南部、广东海南岛等地,常分布于山地或沟谷湿润常绿阔叶林中;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在土层深厚、土壤疏松、排水良好、比较湿润的砂壤土上生长好。其木材淡红色,适宜做家具或装饰用。
龙眼和山龙眼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龙眼分布在亚洲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是无患子科龙眼属的常绿乔木,“亲戚”有荔枝、红毛丹等耳熟能详的水果,我们食用的是它们肉质多汁的假种皮。山龙眼则是山龙眼科山龙眼属的植物,虽然果实像龙眼,但有毒不可食用。
我们常吃的夏威夷果(又叫澳洲坚果)就属于山龙眼科,而澳洲坚果实际上是这一类植物的统称。来自澳大利亚的帝王花壮观靓丽,其实也是山龙眼科的植物,它属于海神花属。
亚龙木
亚龙木是龙树科亚龙木属植物,别名大苍炎龙、二叶金棒。它的外形很像大戟科的虎刺梅,但亚龙木叶片小,叶脉不明显,对生;虎刺梅叶片大,叶脉明显,互生。
亚龙木在国外被称为“假墨西哥刺木”,植株可达3到5米高,肉质茎干银灰色,可以清晰看到皮孔。茎干一般直立生长,分枝较少。具较短的细锥状刺,肉质叶长卵形,尖端微凹,常成对生长。开黄绿色小花。据说濒危的环尾狐猴,以亚龙木的叶子作为食物来源之一。
翡翠龙
翡翠龙不是种名,而是品种名中的商品名,具体是十二卷中的‘万象’中的翡翠龙,不是资深多肉玩家是不可能认出来的。
十二卷广义来说,是阿福花科(注意,并非百合科),十二卷属多肉植物的统称,可划分成3个亚属,目前大约有150个原始种,还有数不清的变种和品种。
或许你还听过有人管它们叫“瓦苇”,这个名称实际是其属名的音译,已经流行多年。但其极易与蕨类植物中的瓦韦混淆,所以现今用十二卷属这个说法比较多。
十二卷的老家在南部非洲,集中分布在纳米比亚和南非。原始种十二卷长得“狂放不羁”,至今很多爱好者都喜欢收集培育原始种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