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收集植物种质资源 7 万种,覆盖我国所有珍稀濒危植物—— 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获准开建

网站首页    苗圃苗木    规划收集植物种质资源 7 万种,覆盖我国所有珍稀濒危植物—— 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获准开建

4月18日是国家植物园揭牌运营两周年。按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工作部署,“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项目已经获得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立项,年内开工建设。这将是国家植物园揭牌后首个落地的重大项目。

 

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位于国家植物园 (北园)西侧,总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遵循“广泛收集、科学保存、深入研究、永续利用”的方针,规划收集来自世界范围内的植物种质资源7万种,实现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全覆盖。保藏植物资源类型包括植物种子、试管苗、DNA、植物活植株、花粉和孢子、植物组织、植物微生物等。建设自动化库、手动库、超低温保存库、种质数据信息管理区、珍稀濒危植物示范区、科学研究区、游客展览展陈区等区域,集收集储藏、研究利用、科普展示、国际交流等功能于一体。

 

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建有种质资源收集处理区,进行种子清理、种子计数、X光质量检测、保存入库、萌发试验、标本鉴定等工作。收集的种子经过处理后将来到种子保藏区进行干燥处理,通过零下20摄氏度低温保存,种子保存期限能达到上百年。一些特殊的植物种质资源将被储存在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中,实现超低温长期保存。对不适合通过种子库保存的植物资源,将在试管苗处理区开展组织培养。在遗传物质处理区,植物DNA被长期保存在零下80摄氏度超低温设备里,用于重要功能研究。

 

除了对种质资源进行保存,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还将在科学研究区开展植物分类学、种子生物学、恢复生态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为种质资源库运行提供技术支撑,并对保存植物资源进行开发应用。同时数据中心将对全世界植物资源数据进行收集汇总,服务国家战略植物资源保护与应用。

 

目前,国家植物园已经开展了三北地区植物种质收集工作,对包括紫椴、黄檗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内的500余种植物进行种质收集,收集到的种质资源已经在预备库中进行规范化管理,计划2026年运营时,第一批种子入库保存。

 

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还设有展览展示区,常年对游客免费开放,包括室内展厅和室外展示区。室内展厅利用先进的智慧化展示手段,为公众科普“植物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与危机”以及“对世界物种保护展望”等内容。通过实物与模型展示种子结构、种子传播及种子的主要功能,游客还可以参与科普互动,了解更多种质资源的相关知识。

 

室外展示区利用植物、园林小品、科普牌示、雕塑作品,展示中国悠久的植物科学文明和灿烂的生物多样性文化,营造优美的景观环境,成为游客休憩、提升知识的文化休闲场所。将来除展览展示区外,种质资源库其他区域也将对有需求的公众进行预约开放。

 

h14285x.jpeg

位于国家植物园内的国际海棠登录中心是海棠研究的重要场所,中心内集中展示了国内外100余个品种的海棠,既有垂丝海棠等中国传统海棠名品,也有近年来新登录的‘国植新艳’‘胭影’等新优海棠品种。

 

(国家植物园供图)

2024年4月25日 14:57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