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岁“奶奶老师”将中式插花带进校园—— 播种美丽种子 启迪美好心灵

网站首页    花店花艺    72 岁“奶奶老师”将中式插花带进校园—— 播种美丽种子 启迪美好心灵

在江苏省镇江市有这样一位特殊的中式插花老师,她已年逾古稀,仍然在镇江市第三中学、红旗小学、特教中心等学校教授“插花美育”课程,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奶奶老师”。

 

“我主讲的插花课程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已经八年了,进入中小学也有三年多了,孩子们特别喜欢。”今年已经72岁的插花师朱丽娟说。

 

从纺织女工到花店创业者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在朱丽娟看来,这首脍炙人口的《从头再来》是对自己经历的真实写照。

 

朱丽娟曾在当地一家纺织工业研究所工 作,后来下岗了。“我是普通女工,没有专 业技术特长,年龄又偏大,下岗后很迷惘。”她说。

 

苦闷的她到广州探亲,在广州看到了红火的鲜花市场。那时镇江市的鲜花行业刚起步,花店没有几家,她十分看好鲜花行业的发展,果断决定回家开花店。

 

“当时镇江没有鲜花批发市场,进货要三天二头去上海。为了让花卖上好价钱,我经常连夜奔波:下午5点上火车,凌晨到批发市场采购、打包鲜花,然后立即返回,这样不耽误天亮时到店里销售。”朱丽娟说,由于带的东西多,每次返程她都不坐座位,就站在火车门口,方便搬运袋子。

 

要开好花店,精湛的花艺技术很重要。没有找到专门的学习渠道,她就购买大量中外插花书籍,每天打烊后在家里临摹练习;去上海进货时,也会跟当地的花店老板学一些插花技巧。“看到中意的花束,我就主动向老板请教,顺手帮他们打扫店面,有时也会给他们带点镇江的香醋、肴肉。”朱丽娟说,许多花店老板被她的真诚态度打动,也乐意教她一些花艺和开花店的技巧。很快,她在镇江的花店开得有模有样,陆续招聘了一些和她一样的下岗工人,帮助他们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为了把鲜花生意做大做活,朱丽娟在立足花卉零售的同时,将鲜花生意转向公司、宾馆、饭店等单位和团体。

 

“当年镇江市一家宾馆的招标要求按照 命题现场操作完成作品,我即兴发挥成功拿下了这个订单。”她说,在为宾馆提供的服务设计中,她针对不同环境、接待对象制作的花艺作品受到了认可和赞誉。

 

2000年,朱丽娟被镇江市相关部门聘为插花老师,负责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帮 助他们再就业。为了让下岗、失业职工创业时少走弯路,她不但讲授插花技术和经营技巧,还常常给学员讲述自己创业的经验教训。由于在帮助下岗人员再就业方面贡献突出,2004年中央电视台记者对她进行了专题采访。

 

走进中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

 

2003年正式退休后,朱丽娟开始到国内外旅游。本想换一种放松的生活方式,但不管走到哪个城市,她最关注的还是当地的花店。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深深地迷恋上中式插花,于是先通过网课自学,后来专门去杭州跟随觉简花塾创始人觉简学习,掌握了中式插花的技法。

 

近年来,镇江市多所学校邀请她参加插花美育进校园活动,不论刮风下雨,她都坚持去陪孩子们做社团活动。“学校社团活动费用很低的,基本算义务教课。但每次孩子们叫我‘奶奶老师’,开心地拥抱我时,我总是特别欣喜和激动。”朱丽娟说。

镇江是个历史名城,历代诗人曾在这里留下两千多首诗词。她引导学生们将插花与历史文化相结合,感受独特的文化魅力。比如唐代著名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其中有“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的名句,她带孩子们用松、树皮、小花、纸船把北固山的美丽风景浓缩到插花作品中。

 

此外,她还到特殊教育中心为孩子们义务上课。“教授这里的孩子需要更多耐心,最简单的花束也要教2到3个小时。”她说。

 

特教中心的老师说,孩子们平时基本 不笑,但是每次朱丽娟来他们都会笑。孩 子们不仅记得她,还常常询问“奶奶老师”什么时候来,他们从插花中获得了快乐。

 

“有次在公交车上,一个我教过的特殊教育中心的孩子看见我上车,一定要她妈妈给我让座,她妈妈说这是孩子从来没有过的行为。”朱丽娟说。

 

她还曾受邀为参加第六届全国残疾人技能大赛的聋哑人进行插花培训,帮助参赛者取得了全国八强的好成绩。

 

“我希望插花能够启迪孩子们的心灵,在更多学生的心里生根,让他们更加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她说。

 

h34293b.jpg

朱丽娟给孩子们上课

 

h34293d.jpg

朱丽娟插花作品

 

h34293c.jpg

富于诗词意境的花艺作品

 

h34293a.jpg

插花艺术走进小学生教室

 

(本文图片来源:朱丽娟)

2024年7月12日 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