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活力再现 自然重归美好 ——牛蹄岭(十三陵林场)生态修复让荒山变绿洲

网站首页    苗圃苗木    生态活力再现 自然重归美好 ——牛蹄岭(十三陵林场)生态修复让荒山变绿洲

北京作为祖国的首都,城市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支撑。国家和北京市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支持生态修复项目的开展。2012年起北京市接连启动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大大优化了北京的生态格局。2021年牛蹄岭(十三陵林场)生态修复项目就是百万亩造林工程建设工作的一部分。

 

北京市十三陵林场牛蹄岭分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该地区由于多年的山石开采,产生了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和地质问题,导致区域内植被覆盖率下降,严重影响了生态景观。为积极落实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消除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隐患,全力以赴打好首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北京自2020年12月开始对牛蹄岭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

 

近日,记者采访了该生态修复项目施工单位北京丹青园林绿化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丹青园林)生态研发部产业研发主管卢凯利。

 

“2021年牛蹄岭(十三陵林场)生态修复项目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延寿镇,距延寿镇镇政府28公里,距昌平城区约21.9公里。生态修复任务包括土石方工程、挡墙工程、绿化工程、灌溉工程和排水工程等,于2021年4月开工,2021年6月完工,工期2个月。”卢凯利介绍。

 

据了解,该项修复建设旨在通过对治理区地形地貌的整治,恢复场区内生态植被和景观,达到后期综合绿化治理和生态建设要求,控制扬尘污染,改善和恢复场区及周边生态环境的治理目标。丹青园林采用合理的施工方式方法以及先进的工艺工法,较出色地完成了修复建设。卢凯利详细地向记者介绍了这项建设任务的技术特色和创新亮点。

 

改善环境劣势,攻克项目难点

 

高空作业施工危险,成本高,难度大。修复前,牛蹄岭尾矿存在大量直立采石面,多为75度以上陡峭坡面,局部最大坡面甚至达到90度,最大高差可达128.6米。工人全部采用高空吊绳作业,无着力点,危险性巨大,“为保证人员安全,我们在原有绳索基础上添加副绳,增强安全性。高空作业对人员的选择有了限制,导致施工成本大大增加。”卢凯利说。

 

山体表面岩层裸露,立地条件恶劣,土壤瘠薄。原开采区受采矿影响,原生土壤已遭破坏,现场多为岩体风化残积、坡积碎石土,结构松散、透水性强、稳定性差,几乎没有任何保水能力,导致生物生长和绿化栽植困难,为保证植物成活,需要大量客土。“恶劣的环境给修复工程带来了较大困难,也给施工技术人员出了一个大难题。”卢凯利说。

 

应用创新理念,凸显技术特色

 

城市双修及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施工人员在牛蹄岭区域综合遗留平台、坡面等原地形修筑挡土墙,将覆土围于岩壁与挡墙之间,选择抗旱和成活率较高的树种进行栽植,采用适地适树等手法展示修复区自然景观。

 

施工期正直春夏季,雨水较多,技术人员将场区内排水沟与蓄水池相连,形成有效汇水区,使雨水有序地储存在场区内部,“每个蓄水池蓄水量为339立方米,场区蓄水池单次最大蓄水量可达1695立方米,极大地方便了喷播绿化和养护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了雨水再利用。”卢凯利介绍。

 

另外,技术团队根据项目自身特点,优化喷灌系统,通过对灌溉水流量进行控制,避免过渡浪费水资源,实现精准灌溉,也提高了植物成活率。

 

有害生物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的应用。生态修复过程中需补植侧柏、油松、乔松、白皮松、新疆杨、栾树、国槐、元宝枫等乔木树种,这些调运的苗木虽在产地检疫合格,但因修复前牛蹄岭地区植物虫害较严重,附近林区害虫可能迁飞到新补植苗木上,丹青园林针对此种情况,通过有害生物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据卢凯利介绍:“我们公司下属子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致力于生物防治、绿色防控。这一次,技术人员使用生物天敌防治虫害,同时完善食物链,促进了生态平衡的恢复。”

 

记者了解到,技术人员在植被恢复的基础上,坚持保护与防治并重原则,采用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绿色综合防控体系,减少直至舍弃化学药物,让环境恢复自然的生态调控能力,补充有益昆虫用以捕食害虫,即由天敌对植物和动物生长、种群密度进行调控,方便简单、经济有效,且对飞靶标生物无害,最终实现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

 

节约型园林工程技术的应用。技术团队放弃传统焚烧的做法,对园林树枝落叶废弃物的处理采用机械分类、粉碎,后施用益根菌堆肥后改良土壤。枝条细颗粒施入粘重土壤中,可以改变土壤理化结构。

 

“我们还对场区内的一些废弃材料进行充分再利用。利用现场石块、树枝、土壤堆筑本杰士堆,为小动物提供食物和躲避场所,给昆虫和小型两栖类动物提供越冬场所,这一做法使场区的生物增加了10余种。”卢凯利说。

 

生物多样性工程技术的应用。为了增加植物多样性,施工人员合理配置不同植物,注重景观层次,疏密有度;注重乔木、灌木、地被的合理搭配。“以乡土树种为主,采用元宝枫、七叶树、美人松、黄栌、暴马丁香等园林植物40多种,栽植芦苇、红蓼、马蔺、黑麦草、鼠尾草等地被植物14种,栽植面积60105.81平方米,形成春季有花、夏季有荫、秋季有彩、冬季有绿的四季景观。”卢凯利介绍道。

 

这些创新措施和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解决了整个修复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则增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们更加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从而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舒适度。值得一提的是,修复场区内本杰士堆、小微湿地的建成吸引来刺猬、野鸡、野兔、昆虫等生物筑巢栖息,森林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多种系统并存,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取得卓越成效。

 

恢复自然景观,维护生态稳定

 

“牛蹄岭场区内采石开挖的破碎山体及遗留的平台破坏了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影响较大,为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和环境污染,恢复生态,保障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丹青园林通过对该区域内生态植被和景观的治理修复实现了与周边生态建设相融合,有效改善了水土流失等问题,达到整体治理目标。”卢凯利介绍。

 

牛蹄岭(十三陵林场)生态修复建设团队尊重场地自然现状,在推进“城市双修”策略的指引下,采用人工技术支持并依靠环境自我恢复调节能力使破坏的生态环境得以修复再生,使这个废弃矿山开采区形成一个崭新的稳定的生态系统。有助于增加城市绿色空间,提升城市生态品质,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态服务。另外,生态修复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更好的栖息地,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发展,对于保护生物资源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本项目的实施为周边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起到示范作用,为牛蹄岭及周边区域未来乡村旅游度假的规划及其他相关绿色产业的布局奠定了基础,同时带动了当地其他生态产业的发展。

 

宜居之都,离不开自然生态的润泽。牛蹄岭(十三陵林场)生态修复成功后,进一步提升了山区森林质量和森林碳汇能力,拓展了生态空间,进一步巩固了山区绿色生态屏障,让自然重归美好。

 

h44306a.jpg

牛蹄岭生态修复前

 

h44306d.jpg

牛蹄岭生态修复后

 

(本文图片来源:北京丹青园林绿化有限责任公司)

 

 

2024年10月23日 10:06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