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艺术风 传承匠心术 ——2024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年会暨第九届中国盆景学术研讨会举办
当盆景过分专注于材料价格和市场销量时,很容易被套上无形的枷锁,陷入“千盆一面”的困境。如何让盆景艺术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答案是,在传承中创新。
近日,2024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年会暨第九届中国盆景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第十一届全国盆景展在江苏省苏州市举办,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盆景从业者齐聚,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创作经验,为盆景艺术的发展出谋划策。
传承优良传统文化拓宽盆景艺术之路
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艺术作品的分析,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树华展示了盆景在古代文人雅集中的陈列与文化意义,强调了盆景艺术与文人文化的紧密联系。
“雅集园林中,文人居所多陈设盆景,这为我国盆景的艺术史、文化史提供了重要史料。”李树华介绍,在《香山九老图》《十八学士图》等诸多名画中都能欣赏到盆景的风采。在《韩熙载夜宴图》中,观舞与宴间休息的场景描绘了一株虬曲变化、婀娜多姿的花灌木盆景,盆景栽种在海棠形椭圆盆中,置于一个高脚莲花几座上,枝头红花怒放,为场景增添了生机与色彩。
中国盆景艺术大师、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副会长盛影蛟表示,继承和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求发展。“盆景人要传承的不仅是盆景,还有其他艺术类别的优秀内容。”他说,各种优秀的艺术融会贯通将促进创新发展。
“让盆景艺术之路越走越宽,要从追求形象转到追求内涵,形象要与现代化审美同步,越自然越好。”中国高级盆景艺术师刘永辉表示,尤其不能无休无止地追求材料价格。
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庆泉认为,盆景与山水画、山水诗、山水园林等中国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古至今不断变化。要让中国盆景得以传承,一方面需继承优良 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则要做好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的盆景作品。
创新制作技艺 焕发中国盆景新活力
要继承中国盆景,既要有凸显中国诗情画意的发展主线,也要传承优秀工匠的精湛技艺。研讨会上,多位大师分享了各自盆景制作的诀窍。
园林高级工程师、盆景高级技师薛以平拥有20多年的黑松盆景制作经验,他分享了盆景定向培养与创新创作的“三个最佳”:一是最佳栽植季节为冬芽萌动的时候;二是最佳栽植方法为泥浆法,可以防土球空心,保证根部和土壤的紧密结合;三是最佳嫁接方法为T字形嫁接法,如果是在皮层较厚的老皮上嫁接,需要将老皮刮平,大面紧贴皮层,小面紧贴木质层。
浙江省级盆景艺术大师、浙江省级乡村工匠名师陈迪寅则分享了五针松盆景的造型要点,包括造型树体树龄必须超过两年,树体健壮、根系发达;初次制作要避开高温季节,江浙地区以11月至翌年3月为佳,复型要在气温30℃以下进行;盆景制作前要在工作室放置几天,让盆土偏干等。
迈出申遗第一步讲好中国盆景故事
盆景起源于中国,中国盆景享誉世界,但仍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去年,国内多家行业组织共同发起“中国盆景技艺”的申遗审评项目活动。在研讨会的嘉宾对话环节,与会嘉宾围绕盆景申遗展开了讨论。
“盆景申遗是大事,做起来并不简单,但越困难越要去做。”赵庆泉表示,把相关准备工作做好,把行业规范做细,这是申遗的最大意义所在,也是对中国盆景的最好宣传。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会长罗玉燕表示,要以申遗为抓手,讲好中国盆景故事。
研讨会的最后,李树华代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及全体与会人员宣读了《中国盆景虎丘宣言》。宣言强调了盆景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李树华呼吁,盆景人应承担起完善盆景理论体系和提高盆景文化内涵的重任,共同促进盆景艺术的繁荣发展。
盆景展金奖作品《层林染秋红》
盆景展金奖作品《梦幽山林》
盆景展金奖作品《清风峻节》
(本文图片来源:大会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