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插花之美在创新中绽放—— 演绎现代花艺 诠释东方美学
阳光穿过五彩斑斓、流光溢彩的满洲窗,洒下一地斑斓:红、黄、蓝、绿、紫、金……身着古典元素服饰的明星宋佳置身其间,惬意悠然;镜头里同色系的插花作品,清新古雅,生机盎然。古建、美人与花草,画面和谐而惊艳。
这是今年夏天《上城士》杂志在“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佛山梁园拍摄杂志封面的情景,其主题是“咏春”与“东方美学”。承担花艺设计的,是95后花艺师陈淽瑜。入行短短4年的她,对插花艺术中的东方美学有着独特的诠释。
创新型古韵插花受青睐
此次《上城士》的拍摄对花艺设计的要求是“能很好地融于空间,具有古风古韵,但又不能太传统;插花造型上要破开规矩,不呆板,让人看到新意。”在佛山小有名气的陈淽瑜,插花风格恰是如此。
“一开始主办方想要‘繁花’特色的作品,花材的品种和色彩要跟古建色彩一致,丰富多样,我按此要求完成了作品。但摄影师陈漫老师到现场后,希望插花色彩更素雅一些,要拥有‘咏春’拳出拳时带风的力量感。”陈淽瑜说。于是,一个大型瓶花作品,在短短十分钟就完成了“变装”。
作品使用了大量轻盈而有线条感的绿色花材:山归来、蒲葵、五指葵、板栗、文竹、细叶芦竹等。花草向一侧延伸,如同有风吹过。底部则用枯木和树根做了一个“往回收”的处理,让造型更加紧凑有力。“花艺师必须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陈淽瑜说。
另一个与宋佳同框的瓶花作品,使用了岭南具有代表性的花材三角梅,玫红色的色彩与斑斓的满洲窗交相辉映。黄色的袋鼠爪和酸浆果突出了三角梅的艳丽。花瓶是非遗广彩瓶,图案也与花草色彩相呼应。
在花艺设计过程中,陈淽瑜以岭南盛产的水果荔枝做了插花。制作时荔枝还未大量成熟上市,只能找到一些很短的荔枝枝杆,于是团队用花艺技巧将荔枝枝杆接长再创作。另用龙枣枝做了结构线条,让作品的设计感更强。
宋佳的花艺发饰,陈淽瑜选择了掌类。“掌比较厚重,又带有线条的延伸,能很好地展示当代女性外柔内刚、美而不媚的特点。”陈淽瑜说。她没有选择常规的掌类,特意挑选了一种小众的进口掌,造型和色彩让人耳目一新。
拍摄现场一些中小型作品的花材,陈淽瑜则使用了松、荷、芍药等花材,尽显东方韵味之美。
此次为《上城士》拍摄设计的系列花艺作品赢得主办方一致好评,陈淽瑜因此又接到了《上城家宴·新苗宴》明星晚宴布置的项目。她创作了两个十米长的晚宴桌花,将苗族银饰、蜡染布等民族元素布置其中,蓝色和银色的搭配时尚亮眼,完美地烘托了晚宴气氛。
挑战东方美学与力学架构的融合
陈淽瑜出身于艺术气息浓厚的摄影世家,爷爷和爸爸都是摄影师,爸爸喜欢书画、古典文学、粤剧,受爸爸的熏陶,她从小学习芭蕾舞、古典舞,并曾是小有名气的摄影师。学习西式花艺和草月流后,她爱上了用花草表达生活和情感,作品中总充满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奔放不羁的艺术气息。
“我的审美是传统的、东方的,但是骨子里又不愿被某些规矩和形制束缚,所以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大胆的创新中呈现东方美学。”陈淽瑜说。
在日常的创作中,如果她选用了传统的花材和色彩,就会考虑运用现代感的造型来设计;反之,如果选用的品种和色彩是现代感的,造型上就尝试采用传统风格。“这正如舞蹈家林丽珍老师的舞剧纪录片,不正是用现代方式呈现传统文化与东方美学吗,插花为什么不可以呢?”陈淽瑜说。
与著名建筑及室内设计师赵睿合作参加《罗浮宫·欧的展厅》时,陈淽瑜的作品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
展览中有一件瓶花作品名为《四时光景》,观众若环绕作品一周,便如同体验到了四季轮回的一年:春夏是绿色、秋天是橙黄、冬天是白色,作品采用了草月流的枝条自然支撑技巧。整个作品花材组合和造型别出心裁,同时凸显了四季有序、万物有时的东方美学。
另一件装置作品灵感来源于书法中的草书。陈淽瑜用植物枝干天然形成的线条模仿草书的笔触,洒脱不羁与力量感并存。枝条的足部做了斜切设计,增加了整个作品的不稳定性,而这也是陈淽瑜最喜欢探索的平衡感——在“一步错皆可能满盘倾倒”的“刺激”中,挑战极致的稳定。
陈淽瑜喜欢做视觉不稳定感、不平衡感的结构类作品,“四平八稳的作品是容易做的。如果作品让你的视觉有不平衡感,而实际却又是稳固的,这对技巧的要求就会更高。”在这种创作过程中,她必须不断斟酌思考,充满了挑战和趣味性。
这种不稳定感会吸引观众特别留意,视觉冲击力也更强,非常适合展厅和有设计感的艺术空间。而从材料上考虑,结构感的设计往往以异质素材或干枯素材为主,也更方便存放与打理。
在陈淽瑜心中,草月流和现代舞相似——先要打下扎实的基础,再去自由表达内心。作为设计师,如果不去挑战和创新,审美的提升就会停滞,所以她愿意一直大胆地往前走。
陈淽瑜花艺作品
(本文图片来源:陈淽瑜、《上城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