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专稿——园林苗木】坚定信心 共创园林花木美好未来
2024年,记者在走访国内花木企业时,深深感受到了在苗市遇冷背景下,从业者在拓展销路、降本增效、创新经营模式等方面的不断探索。
冬日里的梅花,越是艰难越显坚韧,园林花木人如何坚定信心,在困境中绽放出希望之花?
政策指引绿色发展
我国对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园林花木产业的市场空间正进一步扩大,从多项政策文件中均可看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提升乡村发展水平部分,还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推进乡村民宿规范发展、提升品质。”
今年9月,《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发布实施,其中增加了“体验服务”内容,要求“开展观花、赏叶、负离子等森林游憩环境监测预报1项以上,增强市民对森林城市建设成效的感受”。在最新修订的《国 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中,除了对绿量与空间布局做出调整,也提到了城市公园、宜居社区、用园林留住百姓乡愁等内容。
这些都为园林花木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为从业者指明了发展方向。在近期发布的《2025年度全国苗木供需分析报告》中,明确提出在全国苗木需求稳中有降的背景下,有几种苗木依然处于稀缺状态,包括针对三北地区的耐干旱、耐盐碱、耐瘠薄树种苗木(特别是灌木树种);应用于南方地区、可提升森林质量和碳汇能力的珍贵树种、彩化树种苗木等。
因此,从业者应该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加强学习和交流,找准方向。
行业探索颇具成效
过去一年,不少企业在探索新增长点与新业态过程中取得了不少突破与成效,为从业者提供了参考。
在2024年举办的成都世园会上,温江分会场一家由苗圃改造的火锅店令人印象深刻,其以优质园林景观为依托,融合火锅、茶馆、麻将等百姓喜闻乐见的新业态,打造园艺消费新场景,实现了单月300万元的营业收入,给不少从业者带来启发。
在传统业务缩水的当下,江苏省内苗圃在地方协会引导下,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开展种植养殖、森林景观利用等林下经济项目,如南京麦浦园林景观建设工程有限 公司利用自有苗圃打造的亲子休闲景区,已成为南京及周边城市市民亲子出游的热门目的地。创新转型不仅降低了日常运营成本,也为企业增加了几百万元至上千万元的年收入。
而河南四季春园林艺术工程有限公司多年来打造的北方开花大乔木‘四季春1号’紫荆树,则在城市特色花海景观建设中展现出独特吸引力。河南省汝州市农业路连续三年举办紫荆花节,紫红色花海带来震撼的景观效果,人流量带来了马拉松、市 集等活动,还吸引了不少有实力的企业到汝州投资发展。
过去一年,植物新品种与市场的结合也更加紧密了。10月份,在山东省泰安市举办的第十九届泰山苗木花卉交易会上,同期举办了园林植物新品种开发及应用研讨会和植物新品种展,数十个植物新品种的选育、繁殖和推广硕果累累。品种选育更注重市场需求,在生态修复建设与森林康养等领域兴起的背景下,兼具观赏性与功能性的植物如能源植物芦竹、有康养功能的安息香科植物等均已实现品种化并推向市场,产学研结合非常紧密。
做乐观的长期主义者
最近两年,行业经历着一轮“大洗牌”。苗木产能严重过剩,是从业者在高速发展时期忽视市场规律的结果。早在几年之前, 就有人预测常规苗木市场的诸多问题,盲目扩量、外行加入、虚假繁荣,苗木早已结构性过剩严重,去库存压力巨大。
市场需求陷入低谷,加上近几年开展的耕地“两非”整治,恰恰在苗市“病情恶化”前,及时进行了结构调整,这几年的整合与退出,将给今后市场恢复供需平衡提供机会,阵痛之后,机遇必然随之而来。从这个角度来看,坚定的苗木人应该对未来树立信心。
花木产品装点环境、美化生活的功能始终不会改变,而且花木产品正以更多的形式走进日常生活。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行业的发展,园林花木企业也面临着更多的转型和创新机会。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过去的好时光”很难重现,未来市场必将属于那些洞悉行业趋势与市场需求,有产品、有本事、有耐心的人。
园林花木人勤劳、勤恳、踏实、努力,他们能悉心浇灌,等一棵树慢慢长大,也能在严寒中积聚力量,待到来年春天重新绽放。坚定信心,愿我们的下一站,都是万里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