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市场规模将达225亿元,加工企业却以“小作坊”为主—— 永生花产业如何提档升级?

网站首页    花卉园艺    国内市场规模将达225亿元,加工企业却以“小作坊”为主—— 永生花产业如何提档升级?

近日,“第一届国际永生花系列学术研讨会”在云南省昆明市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举办,150余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出席了会议,参会嘉宾围绕永生花的技术创新与进步、产业高质量发展等议题,展开了广泛且深入的交流。

 

亩产值超10万元

市场潜力巨大

 

“鲜切花亩产值为5万元至6万元,加工成永生花后亩产值超过10万元,如果经过艺术设计制作成永生花艺术品,亩产值则可以达到30万元以上。”云南省花卉协会永生花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鲁元学从事永生花研究20多年。他表示,永生花是延伸鲜切花产业链、促进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据记者了解,2019年,我国永生花市场规模约为140亿元,近5年来保持着7%至11%的年增长率。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25亿元,其中高端市场占据了一半的市场份额,不仅国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市场需求也呈迅速增长的态势。

 

云南是我国鲜切花主产区,也是永生花主产区之一。“云南有300多家永生花生产加工企业,产业规模超过50亿元,产品出口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二级调研员陈文旌介绍,2024年1月至10月,昆明海关所属滇中海关监管出口永生花2205批次,同比增长1.25倍。

 

出台地方标准

加强行业引导规范

 

飞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极大地推动了国内永生花产业的发展,但随之出现了市场经营走在前、规范引导走在后的问题。

 

据了解,云南的300多家永生花加工企业以“小作坊”为主,沿用数十种不同的干燥、脱色、染色等工艺,导致产品差异率高达40%。制定和实施永生花相关地方标准已经非常必要。

 

“作坊式生产加工不但产品质量不稳定,还存在生产规模小、效率低等问题。”云南省科学技术院高级工程师蔡正达认为,而标准体系的缺失导致产品在品质、安全、技术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市场声誉和消费者的信任。

 

此外,企业品牌意识淡薄、缺少知名品牌、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主要依赖价格等问题,都限制了永生花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提升。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推动云南永生花产业规范、持续、健康发展,云南省地方标准《永生花(保真花)加工技术规范》即将实施。“标准不是束缚创新的藩篱,而是孕育产业繁荣的沃土。”陈文旌表示,这项《技术规范》的出台,不仅是地方产业的自我革新,更有利于全国范围内永生花产业的发展,甚至是参与全球产业规则制定的重要实践。这意味着云南永生花产业将实现从“经验传承”到“标准标尺”的重大跨越,推动云花品牌价值的升级。

 

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同样需要加强。“多方协调之下实现产业的规范发展,才能实现产值的更快速增长。”蔡正达表示,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前提下,还要在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等方面下功夫,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云南省花卉协会会长李奋勇认为,永生花产业的发展需要强化科技赋能,包括建设国际研发中心,攻克环保保色剂、生物降解载体等关键技术瓶颈。同时,要深化文化融合,积极创新“永生花+文旅”“永生花+数字艺术”等跨界新模式,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此外,推进标准共建也是当务之急,需要与国际同行携手制定品质分级、生产规范等的全球标准。

 

h24330b.jpg

永生花花束

 

(本文图片来源:柏斌)

 

2025年4月2日 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