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上绽放重生之美
去年12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毁了重庆市老建筑“重棉院院”里的一排平房。重庆知名花艺教育机构“巧雪生花”的分教室正坐落在这座院子里,就在起火平房的不远处。
“火灾两天后我来到院里,站在那片焦土上,看到被烧过的垮塌房屋,还有横七竖八倒在地上的焦木,那种场景如此令人震撼,是我从没有看到过的。很难过,心里有一种冲动:我要让这个废墟上开出花来,让人们感受生命的重生。”巧雪生花创始人、花艺名师郑巧雪说。
“重棉院院”是国营重庆棉纺一厂的旧址区,保存着2500平米左右的老建筑。在火灾前一年刚刚改造过,形成集20多个传统技艺与多个特色消费场景于一体的新型体验空间。这场大火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却让刚刚步入正轨的运营戛然而止。
经过一个多月的灾后重建,郑巧雪策划的《墟境·重生》花道展也在这里拉开帷幕。
“披晨露,赴墟境,观焦土……断壁残垣间,灰烬掩映,一线生机悄然延展……”这是花道展的序言,大大小小18个作品震撼亮相。这场花道展有两个“特别”:场地“特别”,是火灾后重建的艺术展馆,里面保留了一些烧灼过的痕迹;材料“特别”,作品架构几乎都是用废墟上的材料制作而成。
“我从废墟中捡回破砖烂瓦,烧烂了腿儿的椅子、凳子,烧坏了的台灯、锅,还有重棉厂旧的织机、线绳,都拿过来创作。在火灾中被轻微烧灼的画给了我技巧上的启发,也复制了一些人工烧灼的画作。总之,别人认为是废弃的材料,我都拿来插花,以此表现生命的力量。”郑巧雪说,她还给每一件作品配了一首诗,更深层次地解析作品。
作品《墟境·重生》用到了烧焦的木头。“其实这样的木头柱子还有很多,也很大,我们没有办法完整地搬进来,就选了几根小的。瓦块上的小小幼苗,都是我从废墟上完整地取来的,火那么大,它们却还活着,生命力真的很顽强!”郑巧雪说。
作品《废铁场的黎明》用到的齿轮、脚手架,都是被火烧过后,郑巧雪在废墟上捡来的。“我想赋予这些被火烧过的冰冷的铁器一种生命力。”郑巧雪说。摆放作品的桌子也是从废墟中捡来的,桌面本来已经烧坏了,郑巧雪重新定做了新桌面替换上去。
作品《破网之鱼》表现人们在困境中挣扎的状态。主体就像天罗地网,人们就像网里挣扎的鱼。郑巧雪想表达的是:我们终究要跳出套住我们的圈套、陷阱,去换取更自由美好的人生。
绿色的椅子本来是四个腿儿,被烧坏了两个,于是花艺师把另外两个椅子腿儿也锯短,做成一个展台一样的架构,用来承载作品;从火灾中抢救出来的音箱沾满了烟灰,用来做插花作品的展台,锈蚀的铁壳,成为插花的容器。
“很多观展的人都说,他们感受到了冲击心灵的震撼。”郑巧雪说。这次花道展也让她的花艺创作有了质的飞跃。现在她对美有了全新的理解,美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表达,要把创作者的整个生命投入进去,作品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随着这次花道展的举办,“重棉院院”的人流量又多了起来,有一家重庆艺术酒 店的负责人观展后邀请郑巧雪去酒店做个 展。她坦言,以后会在发掘自己创作激情 的前提下,更多地展现生命之美,顺着内 心去创作。
《破网之鱼》
《废铁场的黎明》
利用破损的椅子做展台
(本文图片来源:郑巧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