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和古树名木“揭榜挂帅”项目验收会召开

网站首页    苗圃苗木    野生动物和古树名木“揭榜挂帅”项目验收会召开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应急揭榜挂帅项目“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鉴定技术及系统研发”验收会在北京举行。

 

该项目由北京林业大学牵头,联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10家单位共同承担,旨在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赋能野生动植物物种鉴别和古树名木树龄鉴定。项目负责人、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许福介绍,项目自2023年1月启动实施以来,经过项目组各位专家的共同努力,在野生动植物精准识别和古树名木无损精准鉴定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野生动植物精准识别

 

许福介绍,两年来,项目组收集了大量野生动植物的数据样本,包括116种野生动物、110种珍稀野生植物,共126892条数据的高精度采集与标准化整理。

 

基于此,项目组构建了野生动物多生物特征样本库与知识库、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多物候特征样本库与知识库,为精准识别、生态保护与非法贸易监管提供了多维度基础数据支撑。

 

“野生动植物所处环境比较复杂,大多数时候观测者只能见到动物的脚印、掉落的毛发或植物的一个生长阶段。所以在样本方面,我们不仅收集了动植物的基础特征,还收集了鸣声、毛发、DNA数据等多生物特征,以及花、果、木材等部位及不同物候期的植物信息。”许福介绍。

 

依托数据库与样本库中的信息,采用多次AI训练,项目组构建了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智能识别模型与软件,并充分考虑野外科考实际情况,分为在线版和离线版两个版本,识别准确率均超过85%。

 

此外,项目组构建了野生动植物精准鉴定云服务系统,邀请50余位动植物领域的专家入驻平台,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专家智慧,实现“云端协同、人机结合、线上线下互动”的精准鉴定,系统整体鉴定精度高于98%。

 

古树名木树龄无损精准鉴定

 

今年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实施,古树名木高质量保护进入新阶段。实际上,长期以来树龄检测工作存在技术方法不统一、检测技术可能损伤树体、鉴定精度不够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项目组通过实地调查与数据收集,建立了涵盖古茶树、木棉、黄连木等14个树种、81120株古树的多模态、多地域的树龄真实性检验样本库,共获得照片260万张,并成功探索了古树名木无损精准鉴定技术。

 

许福介绍,树龄检测系统依托海量数据,借鉴医学领域的高端检测设备原理,提出了基于CT光谱的古树名木树龄无损检测方法。通过对树木拍摄,形成经过三维渲染和虚拟切片的可视化,再经过年轮自动计数设备,实现无损、高效的树龄检测。此外,DR光谱法、基于DNA端粒的检测技术,以及基于地理位置-树种-胸径-树龄,融合了降水、土壤类型、温度等参数的新型回归模型,均将树龄误差控制在15%以内。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学技术司、生态保护修复司、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相关负责人出席验收会。来自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7位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赵春江院士任组长。

 

验收组专家表示,“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鉴定技术及系统研发”项目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赋能野生动植物物种鉴别和古树名木树龄鉴定,有效提升了一线林草工作人员和野保执法人员准确鉴别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物种及其保护能力等级,夯实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基础。

 

h14331a.jpg

古树名木树龄鉴定装备

 

(本文图片来源:北京林业大学)

 

2025年4月14日 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