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育种成为 产业变革新引擎
新品种为什么最受园林花木人关注?在北京,1万平方米应用了‘纤序芒’观赏草、“花乡”系列紫菀等乡土植物新品种的园林景观,5年可节约养护经费90万元;在河南,利用‘四季春1号’紫荆树打造特色景观大道,与之结合举办赏花文化节、花海马拉松等活动,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每年可实现上亿元的城市增收。
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育种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品种选育到上市的漫长周期等因素,给广大育种人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不少人潜心二三十年,甚至要几代科研工作者接力奋斗,才能实现一个或几个新品种的成功转化。
现在,育种的模式正在发生转变。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继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对于园林花木产业来讲,生物育种技术正是突破品种选育与推广瓶颈,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生物技术大大提高育种效率。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标记兰花连续开花的相关基因,不需实际观测,通过基因检测就可了解子代性状,将育种周期缩短一半以上;采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牵牛花中的花色表达基因,只用十几个月就可培育出花色渐变的新品种;还有的新品种育成,则可能只需要种子开展一次太空旅行。
品种育出到上市周期也一再缩短。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突破组培繁殖技术,实现牡丹、芍药新品种高品质、快速繁殖,使原本需要10年甚至20年才能达到的生产规模,不到2年就可以实现,将新优品种推向市场的周期缩短至5年内,解决了牡丹、 芍药领域传统栽培方式无法满足切花市场需求,更跟不上多元化、个性化市场更新速度的迫切问题。
然而,生物育种实现产业化推广,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种质资源利用不充分,大量珍贵的种质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挖掘和利用,限制了新品种的研发潜力。二是科研与产业断层,科研成果难以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导致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此外,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品种权保护体系的实施等都限制了生物育种的产业化发展。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多管齐下。相关政策与法规的制定为花卉育种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广阔天地。2023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林草种质资源收集工作方案(2023—2025年)》,计划利用3年时间新收集林草种质资源8万份;新修改的种子法实施后,花卉新品种保护力度空前加强,侵权赔偿标准提高了3倍。
实践方面,生物育种的产业化发展,必然需要行业间的紧密合作。昆明花拍中心构建起“数字云花”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整合鲜切花交易数据,如北方更欢迎红色玫瑰、上海偏好新奇品种等,以此指导品种选育与种植结构,并利用物联网监控种植环境,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先端技术的融合与应用,让“靠天吃饭”的传统花卉产业有了“智慧”的力量。此外,院企之间组成创新联合体,培养生物育种专业人才,也为生物育种产业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当花卉产业正在从“经验主导”向“数据驱动”转型,花卉育种进程也将一改“几十年磨一剑”的现状,助力越来越多“中国芯”绽放全球花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