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花市升级为网红打卡地,年客流量达300万人—— “花+”生活美学空间前景广阔
在重庆两江新区泰山大道中段,毗邻重庆北站,有一片占地300多亩的“城市绿洲”——熊婆婆的花园。
熊婆婆的花园是一个“花+”生活美学空间,2018年开园,集花卉交易、休闲体验、文化创意于一体。“白天买花赏花、夜晚逛吃赏景,还能在花海里面吃火锅,很巴适。”熊婆婆的花园主理人熊英介绍,这里已经是年客流量达300万人次的“网红打卡地”。
打造“花+”生活美学艺术空间
熊婆婆的花园里设有许多热门打卡点:入口处的紫白黄三色花田与石板路交织,形成绝佳拍照背景;下午茶区的餐桌镶嵌在花草间,搭配香薰、蜡烛等精致道具,随手定格便是“名媛风”大片;重庆北站站牌、幸福铃铛、亲子木马等打卡点巧妙融入了城市记忆与情感元素。
谈及创立的初衷,熊英坦言是源于对传统花市困境的思考:“从事花卉种植30多年,我见过太多从业者起早贪黑却收入不稳定,难以平衡工作与家庭。”2016年启动筹备时,她便决心打破传统花市“单一交易”模式,打造一个“让花卉从业者体面生活,让城市居民诗意栖居”的花园综合体。
“在我的最初设想里,除了花市,有几个功能区是一定要有的,比如儿童游乐区,让孩子们有地方玩耍;再比如休闲区,人们可以开展行业交流,喝茶聊天;此外,还要定期举办花展和文化活动,提升整体品质。”熊英介绍道。
如今,熊婆婆的花园里汇聚了众多特色花卉商品,如“家福兰苑”以兰花销售为主,曾多次获得国际奖项,以及以精品盆景为主的“抱朴园”,园主拥有30年从业经验、重庆头部多肉基地“花匠坊”等。也有咖啡吧、网红图书馆、公益讲堂等休闲配套,还引入了跳蚤市场和儿童游乐区。
打造都市人心中的“乌托邦”
“我想做的‘花+’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有机融合,以花卉为媒介、以空间为载体、以体验为价值。”熊英说,这个花园要让大家都能有一种归属感。她以花园为依托,打造了专业花卉集群、跨界业态融合和市民花展三个重点板块。
花市是其中的主角,熊婆婆的花园吸引了大量的花卉特色店铺。其中,不乏回乡创业的青年夫妻,比如万物生蝴蝶兰店铺的袁媛夫妇。
“之前我们在外地工作,回来后摆摊卖过一段时间的花卉。”袁媛说,来到熊婆婆的花园后,在设计师的帮助下,他们重新定位经营理念,以花为主、茶为辅,两项业务交替经营,如今万物生茶房和万物生蝴蝶兰专营店都经营得红红火火。在熊婆婆的花园里,像他们这样的夫妻店还有很多。
“我们的花卉集群里有花卉、盆景和多肉等多种品类,批发价格也不贵。”熊英介绍,许多小花束价格在8.8元左右,一些精美的小花篮,花上20至40元就可以带回家。
在跨界业态融合板块,有众多的跨界体验项目。比如“空谷雨林爬宠馆”,是一家沉浸式雨林爬宠体验馆,里面打造了800余平方米的热带雨林实景,汇聚来自世界各地超2000种植物与200余种珍稀爬宠。还有“稻田剧场”,将农耕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定期举办大地艺术展。而“童画乐园”延长了亲子家庭停留时间,带动花卉及衍生品消费。
市民花展是众多游客纷纷打卡的网红点,这里已经举办了多次三角梅花展和金鱼草花展等活动。“三角梅花展包括了来自云南的上百个品种、万余株五彩缤纷的三角梅,整场花展融合了多位设计师的创意, 展现出丰富的场景。”熊英说。
“我还专门设计了一个‘品种园’,展示了当下最为流行的宿根类花卉新优品种,并使用不同造景手法,打造了‘英式’‘日式’‘中式’等不同风格的花境。”熊英介绍。
“打卡经济”带动场景改革
通过7年的改造运营,熊婆婆的花园已成为重庆的网红“生活美学空间”,入驻商户300余家,续约率高达93%,带动就业岗位1000多个,成为市民休闲打卡地。
“客单价的提升也很明显,从传统花市 的50元提升到了120元。”熊英介绍,消费者的停留时间平均在3至5小时,是传统花市的6倍。
熊英认为,转型成功的密码在于精准把握住了三大消费趋势:一是城市人群对“自然疗愈”的需求,通过花园场景缓解压力;二是亲子家庭周末短途游刚需,用儿童业态黏住核心客群;三是社交媒体时代的“打卡经济”,通过场景化设计激发用户自发传播。
“在我看来,熊婆婆的花园就是‘花+’主题的城市综合型公园,这种‘以花为媒, 以空间为器’的模式,为传统花卉市场转型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有效案例。”熊英说。
熊英介绍,下一步,熊婆婆的花园将在提升运营专业化程度、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培养专业人才、探索可复制的商业模式等方面下功夫。比如设立“主理人学院”,提供品牌策划、供应链支持,推出“熊婆婆优选”品牌集合,推动跨城合作等。
“我相信只要坚持初心,熊婆婆的花园一定能成为真正的‘城市绿洲’,让所有参与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她说。
三角梅花展
游客在选购鲜花
特色打卡点
亲子研学活动
(本文图片来源:熊婆婆的花园)